欢迎访问我的新博客

本站还在持续施工中。本文也会不断更新。

原来的博客虽然是四站同步,现在要么网站倒了了,要么墙了,要么没人看了,要么难以访问。开新博客的计划也在越来越没人写博客的大背景下一拖再拖,而到如今。

然而有几件事促使我终结拖延,重新开站。一是 atreides 所说的「不写空疏的东西,但有所可言时便写出来。信息污染的一个原因就是愚蠢的人说太多,睿智的人说太少。」确实,在这个互联网正在日渐死亡的年代(我知道一定有人对此感到奇怪,我自己关于此的文章尚未写成。有兴趣的读者可阅读霍炬的大作 互联网完蛋了,已经),仍然信奉开放自由互联网的人,倘连这点麻烦也不愿意去做的话,互联网只会凉得更快。从某种角度说,这是我们对互联网社区尽的一点微小的义务。

博士毕业于九十年代的导师那天又一次劝我们建个人网站:‘If you don’t have a website, you don’t exist!’ 在这个互联网正在崩坏的年代,这句话听起来太有「古道」了。虽则在欧美学术界这个信奉「古道」的圈子,这句话还是相当有效的。

另外也要感谢加鱼俨思在架博客这件事上对我的督促。没有她们,我一定会拖更久。

原有的几个博客的博文中尚有些价值的基本已经迁到本站,没迁的也就不迁了。原有博客也就不再更新。虽则在中国特色国情下,同步一些东西到微信公众号大概还是不免的。原来博文所描述的一些内容有许多已经时过境迁,不再有用,但原文也就不删了。

这里就不附原来博客站的链接了。墙正在日益加高,重现当年「但凡链接到某墙外网站的网页一律墙」的措施也并非不可能。我还想这个小站多活两天。当然,这不会是我重启博客写作之后的唯一一个站点。和我熟的人,在看到我的马甲站时,自然会知道那是我。出于同样的理由,本站也不直接链接到墙外网站,包括朋友们的博客。敬请朋友谅解。有些不方便说的话,还是去马甲站上看好了。

我在一篇新博文中谈到了「自主博客」的概念,我很高兴这个小站是一个自主博客,也推荐所有愿意写点东西的人去开一个自主博客。

欢迎使用 RSS 订阅本站。本站的除全部博文外,各个分类也都提供订阅。在任意文章列表页面的网址后加 feed/ 即可获得订阅地址。

我习惯不断修订文章以维持信息最新,同时保持原文地址不变。而不是有新东西的时候重新发一篇博文。我承诺会尽力维护这个站点保证每个永久链接都长期有效,可以放心用超链接进行引用。

另一个我的坏毛病是,我喜欢在整理发表旧笔记的时候把日期倒填为笔记记录的时候,而不是发上博客的时间。这是一种对于时间记录的强迫症。

可惜的是,对于上述各种更新,使用 RSS 都是不能接受到文章更新的。现在暂未开放邮件订阅的注册。如果读者有需求的话,或许改日会开放。

在美国用照片自制明信片

Update 2020: 邮资一节改用 USPS 2020 年的邮资标准

现在是一个数字化的时候,实体的东西越来越少见,也被很多人当作仅仅是一种情怀。虽则如此,收到定制的明信片,在这个所有东西都被商业化社会所批量复制的年代,还是会让人感到独特。

本文将概述以下几个方面

  • 如何在美国邮寄明信片
  • 如何定制明信片
  • 如何定制邮票

阅读本文之后,你将知道在美国邮寄明信片的所有知识,从如何最省钱,到如何制作一张从图案到邮票全定制的独特明信片。

如何在美国邮寄明信片

尺寸

明信片,即 Postcard,按美国邮政 (USPS) 的定义,是任何符合下述尺寸标准的卡片

  • Rectangular
  • At least 3-1/2 inches high x 5 inches long x 0.007 inch thick
  • No more than 4-1/4 inches high x 6 inches long x 0.016 inches thick

定义来源 https://pe.usps.com/businessmail101?ViewName=Cards

只需要写清地址,付清邮资,就可以寄出。然而,实际上,这个尺寸对于小批量定制明信片的人来说,几乎没有任何参考价值。明信片与平信邮资不同,但是,你很难买到明信片邮资标准的邮票!在定制邮票章节我们会详细讨论这一点。实际上绝大部分人都是贴上平信邮资的邮票寄明信片的。那么此时明信片的尺寸不受上述限制,而受USPS平信尺寸限制,如下:

  • Rectangular
  • At least 3-1/2 inches high x 5 inches long x 0.007 inch thick.
  • No more than 6-1/8 inches high x 11-1/2 inches long x 1/4 inch thick.

定义来源 https://pe.usps.com/businessmail101?ViewName=Letters

可见,下限不变,而上限大大提高。重量不能超过 1 盎司,否则无法以最低平信邮资邮寄。

有了卡片之后,还需要邮票、地址,才能寄出。

邮票

USPS发行两种邮票,一种是 Forever 邮票,另一种是使用价值等于票面价值的邮票。

  • Forever 邮票是现今美国最常见的零售邮票,其特点是:使用价值永远等于寄信时平信的规定邮资。

    如何理解这一点?举例:2018年美国国内 First Class Mail 的起步价是 0.5 美元,2019年的新邮资标准是 0.55 美元,差了5分。然而2018年甚至更早时候购买的 Forever 邮票不仅仍然有效,而且在2019年它们的使用价值自动升值为 0.55 美元,即使消费者是以 0.5 美元的价格购入。贴两张就相当于付了 1.1 美元邮资。

    此邮票可以在USPS柜台、USPS自助机器(统一样式无法选择图案)和各大网站购买。这种带有 Forever 字样的邮票分为两种,一种叫 Forever 可以用于国内信件,一种叫 Forever Global 可以用于国际信件。

  • 使用价值等于票面价值的邮票的实际使用较少,通常用于补足超重邮件的邮资。但很多特殊图案的邮票没有 Forever 类型可选。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票面价值恰好等于明信片邮资的邮票只有此类可选。所以真的要买明信片邮票的话,也会面临USPS涨价后邮票价值不足的问题。

2022 年年中,USPS 将再次调价。邮资标准为:国内明信片 0.40->0.44 美元,国内平信 0.58->0.6 美元,国际平信/明信片 1.3->1.4 美元。

地址书写

收信人地址写在明信片的右侧,邮票下方。美国国内地址按标准三/四行地址即可。姓名;街道地址;市,州名称;ZIP 邮编。末两行可合并。如果有时间的话,建议去 USPS 网站查询收信人地址的标准写法和9位 ZIP 邮编。9位 ZIP 邮编在美国大部分地区可以精确到户,保证在地址被水浸花时仍然可以准确投递。

查询ZIP邮编的网址是:https://tools.usps.com/zip-code-lookup.htm?byaddress

国际地址分为两段。目的国家内部地址可以使用英语或目的国家所用语言,推荐使用后者。但在最后一行应醒目使用英语写明国家名称,使USPS邮递员将卡片转往国外。

一般来说,为了节约明信片的可用书写空间,大部分人是不写退信地址的。但是USPS First Class Mail自带退信服务,所以想写退信地址的话,用小字写在左上角即可。

最后,如果有可能的话,请保证明信片底部有约 1.5 厘米宽的留白。USPS在寄信邮局机器或人工识读地址之后,将在此位置打印追踪条形码。从此这张明信片在美国国内将靠那段条形码全程机器分拣、路由。如果不能留白的话,USPS工作人员可能会贴条形码纸条覆盖在你的明信片上。

寄出

在卡片左面写好祝福之后,在美国有独立邮箱的人只需要在每天取信之后把明信片放在邮筒中,竖起红色“有信”指示杆,等待邮递员开邮筒取信即可。住在公寓的同学可以去邮局或路边邮筒把明信片扔进去。

如何定制明信片

由前述章节可见,由于大部分情况下明信片都是贴上平信邮资寄出的,基本上我们只需要照顾平信尺寸的下限(上限一般很难超过)就可以。

实际上,一张最常见的 6×4 寸照片的大小和厚度都符合这个最低尺寸要求(我用游标卡尺量了)。(当然,使用普通纸张打印的照片因为过薄而不符合要求,不过那么软的纸恐怕路上就皱了,没人敢用的。) 这可以说是自制明信片最便宜的选择了:毕竟冲印一张6×4寸照片在amazon上只需要9美分。不过这么做有两个缺点

  • 首先是通常相纸的背面都不是纯白色,印有柯达、富士的商标不说,还会印有冲印的时间日期
  • 其次相纸总体来说还是偏软,不够硬挺

好吧,如果坚持要省钱的话,比上面的方案再多费一点点钱的办法就是:购买6×4寸的空白明信片,把照片粘在正面即可。有两点需要注意

  • 如果读者真的打算只贴明信片邮资的话,卡纸加照片的厚度很可能会超过明信片的厚度上限。所以这种方案请务必贴足平信邮资而不是明信片邮资
  • 一般来说,冲印机在印出照片之后,为避免相邻照片没有对齐,裁切照片时都会额外裁下一两毫米。所以6×4照片实际拿到手的尺寸要略小于6×4寸明信片,四边会略有留白。

事实上,上面这种方法虽然略有些费事,需要粘贴照片,但却可能是在合理的价格内能获得的图片质量最好的方案了,效果可能仅次于微喷,远好于一般印刷工艺和家用打印机。相片虽然遇水会发黏,但抗磨损能力其实好于普通印刷品,如果邮寄途中没有被水泡,有更大可能收信人可以收到色彩鲜艳的明信片。

  • 优点:画质精细颜色好,耐磨,便宜,看上去更有心,每种卡面图案准备多少数量不受限制
  • 缺点:需要自己粘,遇水发黏,不能贴明信片邮资

同样,像国内一样,在美国也可以自行印刷明信片。但美国印刷自定义明信片的费用较之国内要高很多,我觉得意义不是很大,除非准备大批量印刷。下面根据不同需求进行推荐:

  • 要求当天拿到,可能最快的办法是去 FedEx 付钱印制明信片。其它文印店也可,但不像 FedEx 这样遍地都是。

  • 不在乎等待时间而希望价格尽可能便宜的话,可以网上印制。

    少量印制时,价格约为每张1美元左右(而空白明信片10分左右,照片9分,加起来不到20分)

    • 如果每种卡面图案只准备印少数几张的话,可以考虑 shutterfly,一张起印
    • 每种卡面超过25张的话,可以考虑 Amazon Print,也可以比较其它照片印制网站
    • 这些网站大多只有“卡片”印制选项,没有“明信片”选项。选卡片就可以,然后在背面印上几道横线充作地址栏即可。不印地址栏也可,只要写了地址,USPS 并不看有没有地址横线。
  • 大量印刷时,价格可以大大降低,甚至低于自己糊明信片

    可以选择 vistaprint 之类的印刷网站(而不是通常的照片打印网站),通常每单要求50张起印,这50张都必须是同一种卡面图案。Vistaprint 50张可以低至每张20分,500张可以低至每张16分。但这个数量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实在是太多了。

如何定制邮票

对于中国人来说,难以相信的一件事是,在美国,邮票图案是可以自己定制的!这种定制邮票不便宜,但是让自己的大头照出现在邮票位置,也许可以给国内的亲友带来一个大大的惊吓。

曾经USPS有两家指定合作商可以自定义邮票。但目前似乎合并成了一家。所以这种业务现在是垄断的,只此一家,别无分号。甚至于在各地买的许多纪念邮票也都是这家公司印制的——看见邮票上有一行 stamps.com 就是它了。

虽然最终只有一家公司提供这个服务,但并不意味着你一定需要注册 stamps.com 的帐户才可以印邮票。像 shutterfly 之类的照片冲印网站也提供邮票业务,当然不出意外地,你得到的仍然是 stamps.com 邮票,自然价格也完全不会比 stamps.com 便宜。如果已经有 shutterfly 帐户话,或许懒得注册个新帐户,就继续用 shutterfly 也挺好。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所有的 stamps.com 邮票都没有 forever 类型。印的时候不要印太多,尽量当年用掉。印多了之后若是来年邮资涨了可就得再补邮资了。

在 stamps.com 官网印制邮票的话,你可以选择任意面值的邮票!从1分钱到几块钱,随便你定!这也是为数不多的可以获得真正0.35美元面值邮票的方法。

网址是 https://photo.stamps.com/Store/ 该网站只支持IE,使用其它浏览器会无法结帐。一版起售,每版20张邮票。价格约为每版15美元的固定制版费加上这一版邮票的面值之和。比如说,一版0.35美元的邮票售价为0.35×20+15=22美元。印的越多越便宜,但制版费不会低于每版10美元。

我为什么还需要相机——写在买了 GX85 之后

引言

刚刚过去的感恩节购物季中收入囊中的东西不多,不知道是该说我越来越远离消费主义陷阱了呢,还是只是年龄大了之后渐渐没有了欲望?不过我还是买了一件我觉得很可能会后悔并吃灰的东西:一个新微单,松下 GX85。

明知这是一个很可能后悔的购物决定——我现在的那个微单已经吃灰很久,这两年拍的照片恐怕屈指可数。自从手机在博物馆里也可以拍下说得过去的藏品照片之后,更是连出去玩都经常忘记我还有一个相机。等待相机的过程中又一再质疑自己这个决定的意义何在:毕竟五百美元也是不小的一笔钱呢!

然而一个念头最终打败了我。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回忆过往二十几年来用过的不同设备、学习摄影知识的过程、拍下的照片,和那些照片背后的故事和凝固了的时光,我又感到了年轻时的亢奋。对比之下,自己现在整年蛩居一隅,不复追求探索大千世界时的那种新鲜感,令人百感交集。依我的一贯习性,大概新相机到了之后,我定然会仔细把玩探索它的每一种性能并迫不及待地带着它拍下各种照片。或许竟会有动力再次出门远游。即或是在小镇上待着,摄影最重要的,也从来不是器材,而是能发现美的眼睛。「为了不浪费相机而努力拍照」,这听起来虽然很可笑,但是在此过程中重新发现生活的美好,重拾进取的热情的话,所得到的东西是五百美元所买不来的。即使是这种不那么理性的,略有些可笑的想法,真能有益的话,又何必拒绝呢?

于是我写了一篇文章,回顾了一下我用过的各种拍照设备。本文原是那篇文章的后半截。

相机市场展望

所以,这次买 GX85,除去冲动消费,希望重拾摄影的乐趣和发现美的眼睛之外,还得到了些什么呢?500 刀的价格是入手 GF5 的两倍,而纸面性能参数的提升并不明显。但整个相机市场萧条已经有几年,自数码相机诞生以来,我们难得地见证了一个相机真的可以用五年十年不过时的时代。资本和技术正在远离市场日益萎缩的相机市场,流入手机市场。手机摄像头的进步一日千里,正如 01 到 10 年的数码相机。

手机能彻底取代数码相机吗?大概很难,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沉重的单反镜头系统所能提供的优势是越来越可忽略了。手机表面上的高感表现不日即可追平当年的旗舰全幅;智能优化算法更是处理能力孱弱,软件升级缓慢的相机系统所不能做到的。相机系统大约还有如下优势:

  • 对于专业商业摄影来说,整个系统的价值远大于一个机身。闪光灯、后期系统和布景无论如何不能小型化。手机无意去做闪光灯同步的功能,也不需要去做。这块小市场仍然会是相机的领地。

  • 同样,新闻、体育、电影、野外动物等专业领域也是手机所不能涉足的。

  • 最后,相机毕竟是专用器材,可靠性高,遇到死机卡壳的情况少之又少。

头两点皆是需要烧钱烧器材的领域。就普通人拍照的三层需求来说:

  • 记录生活,手机已经远超所需。远不是当年傻瓜相机所能比的

  • 发现美并记录,手机一般也足敷使用,毕竟创意比器材更加重要

  • 创造光影条件进创作,对于穷人来说,缺的并不是一个手机或者相机啊

这也无怪乎廉价微单也在撤退。因为人们真的连廉价微单也不愿意带出门了。相机市场日益龟缩到专业领域和摄影器材发烧友当中。

话是这样说,不过端起相机,就有一种仪式感。就像纸质书本笔记给人的感觉一样。这才是我再次买相机的主要原因罢——虽然明知手里的器材已经可以覆盖绝大多数需求,但是可能永远都不会想起去用。

当技术进步停滞之后,厂商就不得不通过阉割功能来划分产品线,而不是用新技术新产品和老技术老产品自然划分出不同定位。上至新锐索尼,下至老牌牙膏厂佳能,产品的划分都有一种故意宰人的感觉。索尼、尼康、松下、奥林巴斯这几家,更是从顶到底各种机型的传感器几乎一致,区别只是功能和操作。

市场既不变,相机厂商也很绝望。入门微单用户不大可能再次购买同样定位的机器,因为进步甚少。新增入门用户量又极少。他们只能寄希望于人们升级设备到更专业的型号,以及相机最后的堡垒:专业市场。无怪乎从索尼到松下,全都在发力全幅机型。在可见的未来,如果传感器技术没有大的突破,微单市场恐怕越来越平静。这台相机可能是我最后一台微单了。

镜头群是另一个故事。如果全幅无反真的成为下一个风潮,那么现在的微单镜头群恐怕要全体报销。不过从七十年代到现在,卡口更换导致镜头群灭门的事情并不鲜见。且让子弹飞一会儿,下个十年再看数码影像的发展潮流吧。从 1/2 英寸的消费相机时代,到主流已经是 1 英寸或更大传感器,相机市场用了十几年。也许还需要十来年,消费级产品才会普及全画幅?

GX85 对我来说是个好选择吗?

GX85 作为松下定位中端的机器,相对于低端的 GF 系列,最突出的变化是方便摄影爱好者快速调节参数快速出片的各类交互设计:单反上已经成熟的前后拨轮操作、电子取景器、热靴。

当然,随时代而进步的功能也加了不少。松下在这方面尚属厚道,不像索尼常常东一刀西一刀。略有进步的传感器、更快的对焦速度和连拍速度、机身五轴防抖、反应灵敏的可翻转电容触摸屏、虽说用途不一定大但也有很多玩法的 4K 视频、机内 HDR、全景拼图、延时摄影、WiFi 传图和手机遥控。最后一点尤其解决了很多痛点

在整体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GX85 确乎是现在性价比最好的机器。虽则前些年购买显然更为划算一些。

那么,其它选择呢?

和手机比起来性价比确乎不高,但是这是现在所有相机的问题。为什么还要买相机?还是为了勾起拍照的热情。

大底卡片机是现在另一个好选择。不过我深切怀疑在手机的进攻下它们还能坚持几年。当然在当下,如果打定主意不买镜头,大底卡片的的确确比微单更好。不过我又买了 25 1.7 镜头,初次试用相当惊喜,还是觉得我可以用得上可换镜头系统的便利。

那么其它选择就算讲完了:和手机的对比、和旧相机的对比、和大底卡片机的对比、和索尼旧款微单的对比。单反系统过于沉重,向来是不在考虑中的,索尼全幅又过于昂贵而边际效用甚低。这确实是一个符合我需求的好机器。

杂感一则:中文互联网知识获取越来越难

从前人人网的时候,大家热衷于收藏所谓的有用文章和博客。有的人有自己的笔记或者收藏夹,有的人则是直接转载到自己的日志里

那时我是有些不屑的,似乎世界应该已经到了信息过载的时代,而不是像八十年代一样信息不足,那时得到信息的人就可以先人一步。现在如何搜索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才是重要的能力

也许某些教程经验文章非常好啊非常好,但是收藏了之后又不用,又有什么意义呢?只是一种担心“要用的时候就找不到了”的想法吧

现在回过头看,中文互联网的“知识共享”从当初的红红火火,到现在的彻底萧条。大部分内容创作者想的都是内容变现——当然这确实也贴合前面那群见到啥就想收藏一下的人的心理,宰的就是他们的钱。

而我从前的想法则被证明naive了,现在想搜到点像样的信息是何其难。信息提供者都去拿信息变现了。那些以前搂草打兔子的人,现在则在为什么罗胖的“得到”之类的东西付费——兴许有用吧?大家都这么想。而我深切怀疑,那些为知识付费的人,大部分人付了费之后还是什么也没有学到。就像当年他们到处乱转载乱收藏,最后什么也没有学到一样。

既然这种人还是主流,现在的“知识经济”当然也还是“头条经济”。如何起一个看上去可以让尽可能多的自以为聪明的傻瓜付费的耸人听闻的题目,才是变现的重点。至于内容是什么?不重要

尤其是知乎Live、“得到”这种以语音为主的东西,连搜索都很难去搜索。简直是开历史倒车:回到了八十年代口耳相传最新动向,谁先知道谁发财的状态。虽然八十年代拿到真消息是真可以发财,现在这些滥竽充数的东西,拿到了自然是发不了财的——只不过听众们仍然相信自己在八十年代,拿到了这一小时的知乎live就可以发财。

指望用这些付费“知识”学习,就人类知识传播史来说,真可以说是一次大倒退。因为很难比较不同信息来源的优劣,无法由互联网社群自发淘汰掉低质量的“课程”。有钱有闲买它十个八个同一主题的live的人,大概拿这个时间去做专门的研究只会更有收获。而“知识付费”平台们则乐见其成,他们欢迎这种无法鉴别信息优劣的市场,因为这样消费者无所适从,更有可能为同一个主题多次付费。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图书市场,尽管是属于上一个年代的东西,相比之下竟然显得如此的良心:如果一本烂书旁边摆着一本销量更高可读性更好的同一主题的好书,那是万万卖不出去的。

而互联网革命到现在,反而连书店的信息透明度都没有了。只能看看模糊的一些“用户打分”。

蠢人是社会的主流,这固然是历史的常态。聪明人想办法收“智商税”,也是历史的常态。不过最后闹得“聪明人”也没有好用的工具,就实在可叹了。

中国互联网发展这么多年,最靠谱的学习方式,仍然是线下的面对面交流。emmm……也无怪乎线下培训机构日子红火得很,并没有受到线上知识付费的冲击。不过蠢人即使是在线下,也无法找到合适的帮助罢。

UPS 电源选购

UPS,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不间断电源。用于给没有电池的台式机、服务器等提供备用电力。当停电时可以提供几分钟的电供关机存盘。

现在 SSD 越来越常用,意外断电最坏情况下可能会全盘数据丢失。一个 UPS 还是有必要的。关于 UPS 的选购此方面网上中文材料甚少。

选购时需要考虑的主要指标有三个

  • 输出,单位是伏安而不是瓦

    之所以不用瓦是因为一般此数需要大于实际能负载的电器瓦数。涉及到逆变器的效率、虚功功率,功率因数等问题。厂商推荐将伏安除以1.6来估计最大负载。
    大部分UPS在超负载的时候,即使没有当前没有停电也会报警,严重的甚至会拒绝供电。

  • 电池容量

    厂商基本都不标。只标多大功率的负载下有多长续航时间。

  • 技术形式

    • 离线式(Standby)在断电后会有5到20毫秒的切换时间。对于一般的电感变压器来说无所谓了,用电端是察觉不到的。此类 UPS 在停电后切换到电池供电是由机械开关完成的。便宜货都是这种,大厂不给这种类型的出高负载的型号
    • 主动在线式(Line Interactive)稍好一点。有多种技术形式,优点是自带稳压,轻度电压不稳时可以修正电压而不需要损耗电池。Standby 则只要电压不稳就要用电池供电。
    • 在线式(On Line)就要贵很多了,不论断不断电,输出都从逆变器走,自带稳压。有多种技术形式。但是一毫秒都不容许掉电的应用场合只能用这种。因为任何时候都从逆变器走,所以也费电。

Netflix与中美在线视频市场

原标题:理解 Netflix 的当前战略和入华前景分析

中国在线视频市场与美国在线视频市场有着巨大不同。

Netflix在美国的基本盘什么?很多人以为是像中国一样,它是一个什么都可以看的平台。其实并不然。绝大多数热门电影在 netflix 上是无法在线播放的。Netflix 在美国真正的基本盘,其实是电视。我们都知道美国的五大公共电视台和HBO SHOWTIME等有线台,每台手里都握有不少剧集。而这些剧集在播出之后甚少重播,更绝无可能售给竞争电视台播出。虽然它们也会发行光盘,但远不如电影发行渠道成熟。Netflix 的基本盘正是这些电视剧。它的出现填补了这个巨大的空白市场。虽然现在有 hulu 等竞争对手,但是 Netflix 仍然是首选平台。这意味着对于已播电视剧,Netflix 有着最多的用户,最大的打包购买能力。而版权持有方——各大电视台的网上播出平台则是各自为战。

Netflix 一直没有放弃对公共台当红剧集的购买,而其上的电影数目则在逐年减少。这又是为什么?美国五大制片厂在电影发行上向来非常强势,即使在反托拉斯法拆分掉它们的影院部门后,它们在光盘格式大战中依然一言九鼎。五大制片厂不能容忍 Netflix 的坐大,凡是有价值的影片,都不会允许播放平台买断,而只出售几年的播放权。Netflix 在电影上的竞争对手有多少?除去 Amazon Hulu Youtube等在线视频平台之外,还有上述所有的电视台,尤其是传统有线台。电视台的在线播放平台当然可以播放电视台上播出过的电影,与 Netflix 类似,也只能在一段时间内播出,不过一般时间较短。

Netflix 最大的对手,正是 HBO。HBO有足够好的独家电视剧,还有质量极高的电影阵容定期更新。它是华纳的子公司,与华纳和CW的关系非同一般。它是美国最大的有线台,与公共台竞争关系不强。如果 HBO 先一步完成互联网转型,并获得电影厂的支持,买下公共电视台的剧集,则 Netflix 就大势去矣。幸而HBO的互联网转型非常不成功,迄今在线播放体验非常糟糕,给了 Netflix 缓口气的机会。Netflix 要想战胜HBO,就需要有更多的原创剧集吸引固定订阅用户。而烧钱在原创剧集上,就意味着购买版权内容的花费必须减少。

至此,Netflix 放弃了做一个在线视频垄断巨头的路线,而立志成为最好的“在线电视台”。这就是 Netflix 现在的情况:大力投资剧集,少量投资电影,打造独家内容,希望自己成为那个“你不会取消订阅的电视台”。这种定位是相当契合美国市场的。

而这种模式到中国就会水土不服。独家内容先不说过得了审过不了审,内容本来也不多。真的会有很多人就为了看四五部喜欢的美剧新订一个视频平台么?而其它版权内容则国内视频商早就有了,就算国内往往不是独家播出,至少也缺少优势。

短短一周遇到的微软相关糟心事

这短短一周遇到的微软糟心事:

  • Win10更新自动重启丢正在做的工作
  • Surface笔屡次无法使用必须重启
  • Win10连外接显示器屡次黑屏
  • 手环新固件导致心率功能无法使用
  • Edge浏览器一打开National Geographic就卡死无响应
  • OneNote同步故障,估计微软服务器的问题

感谢微软,上周修复了Surface CPU无法动态调整运行频率的严重bug,但我这里还有一票严重bug几个月了也没有得到更新,包括Outlook 365无法编辑联系人,OneNote 365升级后无法打开Quick Notes,Win10蓝牙丢设备等等
这些问题呢,如果你问客服,一定建议你重装系统。我去你大爷的。重装系统无非是等待下一轮bug的来临罢了。
谢天谢地,我已经不用WP了。我的WP手机被iPhone取代之后,它悲愤欲绝——明明是微软旗下bug最少的消费产品,怎么竟然这个下场——然后它悲愤不能自己,卡成幻灯片一样了。
现在微软所有的消费产品,无论是Windows Office还是什么,质量通通烂透了。
使用微软产品=浪费自己的生命天天和微软的bug做斗争

近来观影有感

下文取自和朋友的书信交流。有删节

我们喜欢读诗的原因的重要原因在于,诗意在字面之外。诗无达诂的妙味也来源于此。

从这个角度考察我看过的电影,忽然就觉得像“Brazil”这样有趣的片子实在是不多。自然不必说主流的大片是以视觉效果取胜,能讲好一个结构精巧令人称奇的故事的就不容易(而且像盗梦空间、记忆碎片这样的电影还被很多人抱怨看不懂)(其实讲个好故事也是很好的。曹文轩老师的“小说的艺术”课就一直在强调好故事。我喜欢的星战系列就讲了一个很好的故事)。像这样敢拿着片厂的钱随便烧来造梦的作品还是少数。大部分导演的个人艺术创作都不得不以小成本电影的形式拍摄。

“Brazil”当中到底能解读出哪些东西,我在此就不多说了。先入为主是不好的。这实在是我很推荐的一部片子,我觉得比2001太空漫游更加有趣。克拉克的超人主义在后者中无处不在,然而超人哲学和我并不对路,所以我能从2001中解读的东西就很有限。

戴锦华说大卫·芬奇是一个及格的庸才,现在想想,这确实说得是很有意思的。按好莱坞的标准,他是一个很成功的导演了。他导演的一些片子,和很多好莱坞电影相比,也算是有思想性的。但是他还没有一部可以将他记录在影史上的作品。另一个常被称作鬼才的导演是克里斯托芬·诺兰,戴锦华对“盗梦空间”的评价有些刻薄,但是其实我也颇同意。盗梦空间如果早生100年一定是一部跨越时代的作品,但是现在来看,的确很多东西并不新鲜呢。对于我这样没怎么看过大师作品的人,还可以击髀称奇,对于电影专业的人来说,可能就觉得并无足奇了。我想这可能是批评家和普通观众欣赏艺术的区别。批评家很看重作品的创新,而普通观众欣赏艺术时,只要它美就好了。

另一个我和影评家们的分歧在“地心引力”和“星际穿越”这些片子上。作为理科生,我们被自己的理科思维所限制,只顾着吐槽其中的非科学性。然而抛去这点不说,假如我们只把它看作2001(虽然2001在很多地方其实是非常严谨科学的)这样的幻想,去理解导演尝试表达的东西,也许就不会给它们打如此低的分数。

不过说到这里,我倒是觉得有些优秀的国产片其实是很值得看的。我一向拒斥国产片,是因为国产大片实在是并不比好莱坞高明,连好莱坞编剧运转自如的故事编写情绪调动都学不利索。但很多偏文艺的片子,反而因为文化上距离更近,比之看外国片时需要引经据典才能阐述其中某一镜头的奥妙,很多东西的解读就没那么困难。尤其是年代剧这种类型,我们看国外的年代剧总是分外吃力,但是看中国的年代剧就很容易有代入感。由于中国电影的钱现在实在太好赚(如此低劣的影院设备,如此烂的国产电影,竟然票房市场已经超过美国),姜文这样的导演就能拍出一些既不妥协其艺术追求,又能票房大卖的电影。

然而有趣的是,意蕴丰富的电影反而是人在心力疲惫的时候不太愿意看的。就像已经算题伤透了脑筋的时候宁肯看金庸或者网络YY小说,也不愿意去翻红楼梦一样,人很累的时候也只想用视觉大片轰炸一下自己的神经好做个好梦。能硬下头皮看点文艺电影就像认真读点书一样难。

我们到底怀念CD店、录像店的什么地方?就像读书一样,我们怀念的其实是专注地欣赏艺术,没有别的事物打扰的感觉。而这是和在Youtube上左翻右翻耗掉一下午时光略有不同的。在书架上挑一本书,认真地读一下午;从图书馆、CD店中找出一张自己喜欢的光盘,找个晚上把手机关掉,打开只有读盘功能的播放机连上投影仪,端杯茶专注地度过两个小时电影时光。这时电影艺术才能给我们带来最大的收获和满足感。我们跟随着镜头前进,导演的思绪在我们心中一点点展开……我们既在和导演对话,也在和自己对话。这是在这个忙碌的世界中我们能享受的不多的一点自我时间罢。

所以,电影到底是什么?我觉得我要修正一下我的定义了。

一方面,电影本质上确实是大众传媒。但大众传媒并不见得就不能登大雅之堂。网络小说当然是流行读物,但也不妨宝树、亲王这样的人下场写些妙趣横生的东西。电影产业的生存是维系于其大众传媒属性的。如果脱离这一属性,那就像诗歌一样没有收入。可惜的是电影产业偏偏还是一个投资巨大的产业,并不能像诗人那样自己吃饱全家不饿。

我之前说Youtube是文艺电影的救星,因为发行渠道终于不用受电影院的制约。文艺电影爱好者也更容易接触到自己喜欢的电影——哪怕需要付点费来观看。互联网的确是长尾需求的救星。在互联网视频出现之前,如果不是DVD技术的横空出世,恐怕很多电影大师的作品除了电影专业的人以外已经无人知晓。技术对于一个产业确实是可以有翻天覆地的变化的。

然而像我前面所说,电影的魅力之一就在专注的欣赏之中,而人人都怀着热爱电影的态度盯着银幕的影院是电影欣赏最好的场所。网上的点播是属于我们这个互联网时代的,然而,我们都是古典而怀旧的人,我们一面迎接着互联网时代精神生活的碎片化和个人的日益消解与网上集体社群的前所未有的发达,我们又固守着旧时代知识分子对于独立精神和自我空间的追求。

也许电影艺术真正的春天,要等到普罗大众对于电影艺术的欣赏提高一个台阶之后罢。但我很怀疑这一天是否会在共产主义实现之前来到。就目前来看,国内很多导演都在探索数字时代的新电影形式。之前优酷微电影大赛也颇有一些名导的作品参赛。他们也的确做到了在5分钟之内令人拍案称奇。

未来是什么样的,谁知道呢?

Zotero 英文界面下中文字体异常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本文最后更新于 2020年4月28日

问题概述

当 Zotero 使用英文界面时,中文字体显示可能会出现异常,表现为大小粗细不一。此问题目前网上没有解答,我是第一个给出解答的人。

问题主要出现在英文操作系统下。但在中文系统下,如果用户不愿意使用中文界面而使用英文界面(这可以通过禁用 Zotero 的 intl.locale.matchOS 选项实现),也可能受到此问题的困扰。

问题表现如下图所示,Zotero 默认安装后,显示中文时出现了不同字体混搭,显示效果非常怪异。

Zotero 英文界面 中文字体异常

经过下文所介绍的设置之后,问题得到解决,效果如下图

Zotero 中文字体问题被修正后

原因

操作系统中没有语言 fallback 顺序的设定。于是 zotero 使用软件自己的 fallback 顺序。先尝试英文,英文无法显示再 fallback 到其它语言。因其它语言的 fallback 顺序未设置,故为未定义行为。而默认顺序日文 ja 排序在中文 zh 之前,先落到日文字体上,无法显示的再落到中文字体。这样一行文字当中,有的字(大多为繁体字)使用日文字体显示,有的使用中文字体显示,造成了一行字体不一致。

详细的原因分析见文末讨论部分。

解决办法

2017年7月之后的解决办法

很遗憾的是,由于 Zotero 的更新,原来的较优美的解法(令中文优先于日文)已经不能使用。详见文末讨论部分。

暂时的简便解法是这样的,既然知道问题出在 Zotero 调用日文字体来渲染中文,那么我们把默认日文字体改掉就好了。

进入 Zotero 高级选项:Tools-Preferences-Advanced-Config Editor

Zotero Advanced Preference

搜索 font.default.ja,它的默认值应该是 sans-serif。

Zotero 日文字体设置

因而我们需要改掉日本默认的 sans-serif 字体。继续搜索 font.name-list.sans-serif.ja,然后将一个你喜欢的中文字体放在那一堆日文字体前面即可。我这里用的是微软雅黑。设置会立刻生效。

Zotero 日文 sans-serif 字体设置

这种解法的缺点是日文文献可能会有显示问题,但是中文字体的汉字加上日文字体的假名,倒也不算特别不协调。实在在意的话,可以使用 Arial Unicode MS 之类的兼容中日两国所有字符的字体。

强迫症可以参考文末讨论部分的另一种不完美解法。

2017年7月之前的解决办法

如果使用老版 Zotero 且一直没有更新的话,仍然可以用下面这种方法,使中文优先于日文。

进入 Zotero 高级选项:Tools-Preferences-Advanced-open about:config

搜索 intl.accept_languages,其默认值为 en-US, en。加入zh-CN,重启即可让简体中文落在日文之前,问题解决。

Zotero 语言优先级设置

如果想让中文字体也用于显示英文字符,则应该把 zh-CN 放在最前面。但一般情况下中文字体的英文部分都不好看,还是保持 en-US 在最前面好了。

讨论

Zotero 使用 Firefox 渲染引擎,这些选项实际是 Firefox 的设置。intl.accept_languages 选项正是 Firefox 用于设置网页语言 fallback 顺序的选项(Firefox 中对该选项的说明是“Choose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for displaying pages”)。所以,早先设置这个选项即可使 Zotero 优先使用中文字体显示汉字。

2017年7月之后,Zotero 的一次更新屏蔽掉了该选项对 Zotero 的作用。对此问题,我已经向 Zotero 反馈,但 Zotero 开发者表示无意修正此问题。详见
https://forums.zotero.org/discussion/75996/intl-accept-language-setting-no-longer-works

以上链接中,Zotero 开发者给出了 Firefox 源码中的相关部分,并建议有能力的人自行编译 Zotero。由 Firefox 源码可见,Firefox 默认的 CJK 字体 fallback 顺序是日中港台韩,看来是按国际影响力,而不是字母顺序排序的。不得不承认,日语和其它语言的交流比汉语要密切得多。

如果读者有强迫症,不但要解决中文显示问题,还要求中英文字体也要一致,那么下面讨论两种办法。

除了上文所举的两种修正中文字体的方法之外,还有一个选项 extensions.zotero.note.fontFamily,可以控制 Zotero 中 notes 的显示字体。但这个选项无法解决 Zotero 条目列表中的字体显示问题,只能改掉笔记的显示,所以只能算一种不完美解法。

如果是在2017年7月之前,当然可以用第二种方法让中文字体来显示英文,算是比较完美的解法。在2017年7月之后,如果希望 Zotero 里所有中英文全部用一种字体显示,就没有特别方便的办法了。前文建议读者设置日文字体来解决汉字显示问题——如果要中英文字体一致的话,那就还需要再设置一下 Latin 字体(这里没有英文设置,只有西文设置)。这样的话需要动两处设置,略麻烦。

最后说说字体选择——如果读者有所有文本一律用一种字体显示的强迫症的话。对于只有中英文的情况,一般的中文字体足敷使用。如果还有它国语言文字,如前所述,可以使用 Arial Unicode MS 这样的 Unicode 字体。Unicode 字体的选择并不是很多,现在有一个新选项是 Adobe 的思源黑体,去 Google 官网下载 Noto Sans CJK SC 即可。对于中国大陆读者,推荐下载末尾为 SC 的版本,否则对于同一个字的不同字形将使用港台日字形,未免令大陆人士看起来不大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