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机I780使用感受

上一部手机MOTO E2光荣退役,新换一部手机。三星I780欧水。本来我是不想买韩国产品的,但这部手机确实性价比出众,功能强大,以至于我放弃了MOTO。我每次买手机的时候都RP大爆发,买到行将退市的便宜手机。我买E2之后不久,E2就宣布停产。此刻I780在中关村也几乎售罄。哈哈。

用了二周,记录如下。

外形

作为直板全键盘机型,很宽很大,但是由于相当薄,并且密度小,故不重,以至于比我原先的E2还轻,揣在兜里都有点兜里没东西的感觉。宽度其实在全键盘机型中来说还算适中了,但还是只能持,不能捏握。影响拿在手里的手感,呵呵。由于宽度适中,可以单手发短信。这点非常棒。像有的手机键盘就宽到单手无法发短信。(比如NOKIA E61)即使如此,单手长时间打短信,手也会累死。我手这么大尚且如此,手比较小的人估计单手发短信会有困难。但好在它的触屏很爽。大可以装了点讯之后用触屏滑屏打短信。

三星给我的一贯印象就是华而不实。所以三星手机的外观一般都过得去。这款手机钢琴漆,镜面屏。耍酷的时候巨漂亮。但是其它时候就不行了,表面非常容易显脏,简直要时时洗手才能保证用它的时候不沾指纹油迹。

电池后盖真是紧。开始没掌握开盖的方法,于是屏幕被我捏出来两个坑,汗一个。幸亏是硬屏,不然屏幕就被我捏碎了。重要的诀窍是:一定不要用上后盖的方法开后盖,那样就会快捏碎屏幕都会三四分钟搓不开。

输入设备

输入配有QWERTY全键盘,光电触摸板(有鼠标和四向键两种模式),触摸屏。通吃目前所有的手机输入方式。不论是打字还是干什么都很爽。

它的一大特点就是三星独创的光电触摸板。一般的玩家都是拿它当鼠标用。正在走路或者其它脱不开手的时候,就可以用这个鼠标完成PPC的所有操作。而不至于非得用手写笔去点Windows那一个个细小的按钮。但不好的地方也有,鼠标经常和一些程序不兼容。在一些程序刷新屏幕的时候会闪,乃至于死机。新软件一般没有问题,旧软件有些支持得不好。

键盘很硬。手感巨差无比。(用熟之后还好。因为和一般手机不同,并不需要总按键盘,只有录入文字的时候才需要。)但勉强也可以实现盲打。手感和Palm680相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据有人说,Palm680的手感也不如MOTO Q系列的手感,不知道Q9的键盘会好到什么地步。

键盘的按键设置如下:主键区37个键,包括26个英文字母键,退格回车空格Shift短信GPS等键,无Ctrl Alt键。上面的键区有六个键,左软键右软键拨号键挂机键,Windows徽标键和最小化程序键(OK键),没有四大天王键,但可以自定义主键区的一些不常用键。

触摸屏是硬屏(镜面屏只能这样了),手感不咋好。(手写还是磨砂软屏手感比较好)用圆珠笔戳的感觉倒还不错。配一根抽拉式手写笔,很短,大手捏起来也是不甚舒服。

硬件配置

624MHz主频的PXA311 Xscale CPU,目前的顶级CPU了。128M RAM,256M ROM。巨爽。一般情况下能剩60M的运行内存,所以跑程序嗖嗖快(没觉得Palm680比它快),彻底和我原来E2痛苦的11M内存导致的慢到极点的系统速度说再见了。(E2日常运行只剩1.5M可用内存。Linux效率再高也无用武之地)256M的ROM也使得基本不用再删短信和联系人了。当然,如果你想随时对短信进行即时搜索,删删短信有助于提高搜索速度。

屏幕是2.55寸方屏,320*320分辨率,受WM系统限制,只有65536色,显示效果明显不如原先的E2,颗粒感严重。外屏离显示屏很远,所以手写的时候不容易写准。

GPS:A-GPS,搜星很快,一分钟就搜好了。下载一次XTRA数据花费的数据流量大约是40K。定位精度也非常准,可以达到米级精度(但在有建筑物遮挡的地方就不准了)。由于最大支持16G的microSD卡,那真是想装多少导航软件就装多少啊。这么强悍的CPU,跑目前任何PPC软件都不会卡的。

信号很好,在宿舍阳台上也有信号。用它来计算路程,测量跑步速度非常好用。测量又快又准。连走路的时候我一边走一边摆手一边走,测量的速度曲线都可以变成锯齿波。

不同于有些人的智能机,开两个小时GPS就没电了,I780的内置芯片还是比较省电的。某晚亲测,无意中开了三个小时的GPS,电量才从60%掉到了30%。虽说如此,如果爬山的时候准备用GPS,还是备一块备用电池的好。

WIFI:非常爽。

喇叭声音小(也有人说声音大得像山寨的?),震动不明显,也许是机身太大了的结果。

配备前后两个摄像头,200万和30万像素。不支持变焦,拍照效果相当一般。主摄像头的口径太小了,只有一毫米多点。这就意味着焦比大,光弱,一个小摄像头又不能开高感光度,就只能增加曝光时间,加上它还会自动三张叠加以弥补效果,结果就是拍照反应巨慢无比。又没有闪光灯补光,黑暗处的效果不敢恭维。但是令人发指的是,这个摄像头居然不存储EXIF信息!这让人怎么整理照片啊!

数据线接口不是标准mini USB口,而是三星自创接口,是极其令人不满的一点。三星在此处又展现其”天才”的创意,把充电口,数据口,耳机口合三为一。囧不死人。

各种功能都非常费电。原电是1480mAh的一块大厚电,只能用一天多。一开蓝牙或者GPS、WIFI之类费电的功能,手机背部就会发热!问了其它用PPC的同学,似乎WM系统就这样。

功能

使用Windows Mobile系统。利弊都有。目前我用的是Windows Mobile 6.1 Professional。

WM吸引我的一点就是:只要你想,就可以立刻为自己的手机写程序,这实在是太酷了!Linux系统按说也是可以的。但MOTO弱到能把LINUX做得封闭成这样也真够可以的。在Win CE下,直接用Visual C++写程序,不需要再学习新的编程工具,而且VC这个IDE已经非常成熟好用了。

WM下的功能强大的软件实在是多不胜数。习惯使用JAVA软件之后,才发现以前真是井底之蛙,根本没有玩过真正的智能手机啊。(E2的Linux可定制性当然是很强的,只不过你需要是牛人才能得其三昧,我这种一般的人就停留在用别人的软件的地步。专用软件资源也太少了)

三星是个愚蠢的公司,320*320的屏幕默认分辨率居然是240X240,使得兼容性巨差。好在装了RealVGA之后就完美地变成了320*320。对不论横屏竖屏方屏的QVGA程序通吃。好点的程序可以自动兼容方屏,一般的的程序也不过是撑不满屏幕,留道边,但一般不影响使用。唯独对游戏兼容性比较差,能在上面运行的游戏不多。打算买手机当游戏机的同学可以不考虑此机型了。

传统手机功能

支持GSM(GPRS EDGE),WCDMA。

电话声音很清晰,很不错。短信界面类似于QQ聊天界面,用熟了之后就会觉得这种界面比经典短信界面好得多。但这个短信系统的缺点是当信号时断时续的时候就不怎么好使。QWERTY键盘打短信超快。手写输入使用汉王的手写识别引擎,识别率一般。不大识别行书。

没有找到主叫号的设置选项,但一般都是自动把手机号码排在号码列表的最前面。每次打电话发短信都需要选择联系人的哪一个号码,不是很方便。但是在短信界面聊天时,不需要选择号码。新建短信的界面酷似新建电子邮件的界面,支持直接输入联系人名字或者简拼作为收件人,不必再去联系人列表中寻找。拨号界面异常强大,如果拨出数字的话,就会自动在联系人中检索含相应号码的联系人,号码还没输完,就可以拨出去了。当然也支持拼音和姓名等各种检索联系人的方法。

信号一般,不过在我们宿舍这种恶劣的无线条件下,我尚未听说过任何移动的手机会一直有信号。

基本只能在信号良好的时候GPRS连接。如果信号时断时续,就不要指望它能上网。

浏览器,自带IE7。但就我用的各种浏览器来看,IE 7 Mobile继承了桌面IE的做最烂的浏览器的传统,功能弱,显示差,但一如既往地兼容性最好,据说想登录网上银行之类的也只有用它。UCWEB很符合中国特色,很好用。滑屏的感觉很爽。但WM上的Opera绝对和Java的Opera mini不是一个量级的东西,太酷了,太炫了。(当然,比MOTO Linux下的Opera就更是强了不知多少倍)除了不支持滑屏,其它堪称完美。

闹钟极端弱。居然只能订三个闹钟!这个不是问题,问题是如果需要闹钟,手机必须保持开机!(是WM系统的问题。其实你可以用加强的各种闹钟软件,就有不止三个闹钟了(比如三星给你加的一个闹钟软件就允许九个闹钟),但是受系统限制肯定不能定时开机)

再说Office

自带Word Excel PowerPoint OneNote四个组件,支持OFFICE 2007的格式。Outlook集成于系统中。

微软很弱智。PPC上的便笺是四大天王之一,当然WM的便笺也不能弱了。但是本以为集成了OneNote之后就可以让传统便笺退休,尽情享受OneNote的强大功能了,没想到WM上的OneNote根本就是个被阉了的残废,只能当记事本用。既不能记录”墨迹”,也不支持多个block。更遑论复选框、和OUTLOOK协作等功能。

PowerPoint只能看,不能编辑。

三星加了一个多媒体管理器,用这个东西来打开PDF,以弥补WORD的不足,也算十分有创意。

Office功能在WM上本来是无所谓的事情。微软自带的不够强大可以装其它软件,比如著名的Document To Go,Prime PDF之类的。常见的文件格式总会有软件可以支持的。记下这些只是要说明,对于一般的不想折腾手机的人来说,这部手机预装的软件已经足够满足大部分要求了。

有一个特色功能,大约是微软开始向Palm学习了,WM6.1中也集成了全机搜索的功能,相当于PC上的桌面搜索,可以很方便地查找出你手机里的任何文字。你也可以用它检索联系人,通过你记忆中这个联系人的一些细节来检索到他。比如说,即便你不记得他的名字,你可以检索他的住址,你们如何认识的(如果你已经记在联系人的附注里了的话),他的电子邮箱等。

WM6.1蓝牙同步ActiveSync太麻烦了。也不能同步短信…………..当然装第三方软件来同步总是可以的。

时时同步,完善的备份功能使得,你可以经常毫不在乎地重启和重置机器。损失其实没多大。

一系列关于飞翔的梦

飞翔的梦
挺长的一系列梦

最开始的几年, 梦境是我走路走着走着忽然发现如果我以某种感觉跳起来, 就可以悬空一会才落地. 渐渐我的脚找到了此中窍门, 学会了如何长久站在地面上方一尺的地方. 就像脚下有气垫滑板一样. 我从几米开始, 慢慢滑, 渐渐滑几十米, 几百米, 乃至于根本不会再掉下来. 于是我就很happy地沿着大街刷过去……..
自从练成刷街神功之后, 我就经常梦见自己沿着满大街滑.

半年多前, 梦境进化了一点. 我梦见我在骑车的时候, 如果感觉想飞了, 就可以直接把身子摆平, 右拳平举, 冲向前方, 滑翔在离地两米左右的地方.(自行车哪里去了就不知道了, 也许不存在了)好的时候可以滑几十米才落地.(怎么落地的也不清楚.@@)
当然, 学会平飞大法之后, 我也经常梦见自己平飞(确切地说像滑翔) 有一次尤其好的梦, 我滑了半天之后竟摸到了此中诀窍, 便可以飞几十米高, 飞很长时间不落地.
有一次, 梦见体育课考跳远, 周围满是各种熟悉的同学. 我决定展示一下我的飞身神功, 纵身一飞, 神功不大灵了, 才飞了几米就落在地上, 在众目睽睽下重重地摔了个嘴啃泥.

昨夜, (确切地说是今早). 我又梦见我平举右臂作超人POSE飞在低空. 过了一会儿, 我和我妈妈一起骑车. 骑到半路, 我就飞了起来. 我妈一见, 直接跳离了自行车, 两脚向下不停蹬踏, 居然原地悬浮了起来. (在以前的梦中, 我必须保持一定的速度才能飞, 否则就会掉下来)我大惊, 停住身子, 也在原地向下蹬脚, 发现我也能悬停在空中, 而且想蹬多高就可以蹬多高, 很快我就蹬到几十米高, 呼啸飞走…..然后就被同屋吵醒了.

这系列梦的共同特点是: 第一, 梦境感觉极端真实, 以至于起床之后有一阵子都会以为自己真的会飞; 第二, 情节基本连贯. 首先是在梦中如果又想飞了, 就会坚定地相信自己确实会飞, 并且会想起以前几次在梦中练飞的过程, 对其真实性坚信不疑. 如果上次在梦中学会了飞的技巧, 下次就不用练很长时间(甚至无需再练习)就可以直接长时间飞行; 第三, 所有梦境中三种不同的飞行方法都需要一种类似的仔细掌握平衡的感觉. 刷街需要脚底板掌握一种感觉, 平飞则需要全身的平衡.

助听器感受

这是2008年拿到 Oticon Delta 6000 之后的最初体验——2020年4月记

以下为原文


拿到助听器已经四天了,一直偷懒,也没有写一下使用的感受。

先上几张图:

助听器:

Otion Delta

看看它有多小:

Otion Delta 与手指的大小对比

这机器确实很精致,就像艺术品。但手机拍不清楚,上一张奥迪康官网上的图片:

Otion Delta 官网图片

精致的盒子:

Otion Delta 随携盒

放两只助听器刚好

Otion Delta 随携盒与助听器

外包装:

Otion Delta 外包装

里面还有一个皮盒:

Otion Delta 皮盒

Otion Delta 皮盒

Otion Delta 皮盒

里面有一大一小两只盒子. 大的是硬盒, 小的是软盒.

Otion Delta 随携盒:大的是硬盒, 小的是软盒

中英文使用说明, 全球联保卡(但是在国内保修不用这张卡, 用另外一张)

Otion Delta 中英文使用说明, 全球联保卡

受话器包装:

Otion Delta 受话器包装

装受话器的小盒:

Otion Delta 装受话器的小盒

7月9日拿到的助听器。验配师非常好,调试完之后,还送了很多东西。然后约两天之后再来继续调试。

在店里的时候,听什么都感觉蛮清楚的,也没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就告辞回去慢慢感受。上马路的时候,可能音量开得比试模拟机的时候大了些,感觉比原先吵了点,但还是可以接受。汽车的喇叭也没有觉得刺耳。那天地铁的广播声音很大,(确实是那天特别大,其它时候没有那么大,我妈也说是这样),觉得有点震的慌,就摘了。

下地铁之后又带上,去一个饭馆吃饭。饭馆里人不是很多,也就三四桌的样子,但是还是觉得有点吵,(当然不是说像大街上那样吵,只是觉得不安静而已)。吃完饭上公交车,天气很热,又堵车,车窗玻璃震得哗哗响,觉得公交车简直不是人呆的地方。

回到学校,第一个感觉就是学校里鸟真多啊!不管走到什么地方都有鸟叫。满心充满喜悦。以前并没有觉得乌鸦叫得难听,而现在发现,这家伙的大嗓门还真是不好听。水龙头的水声确实大了很多,但是觉得很好听。当然,新听到的也不全是美好的声音,比如鞋子蹭地的嘶啦声,就不大让人喜欢。

平时觉得很安静的校园,现在哪里都有声音,自行车声,脚步声,风声……只有宿舍还算安静。晚上去散步,草坪上有人在吹拉弹唱,湖边处处虫鸣,简直找不到一块安静的地方了。

第二天也许是适应了点,觉得前一天不适应的许多东西都可以接受了。公交车不再觉得不是人呆的地方,晚上的湖边的虫鸣也觉得不那么令人惊奇了。但这次觉得受不了的,是医院收费处点钞机的声音。助听器戴的时间一长,就觉得声音毕竟还是有点机械的感觉,不是太自然。而当初觉得奥迪康的机子声音很自然,可能是试的时间不长吧。某个同学的声音可能比较特殊,聊天时听起来机械感尤为严重。晚饭在一个很吵的饭馆吃饭,比肯德基还吵。觉得环境的嗓声大得不能忍受,戴助听器听人说话并未觉得比不戴要好多少,最后还是摘了。

晚上用电脑听一点东西。笔记本的扬声器比较烂,就我听的感觉,似乎峰值在4K赫兹左右。低于600赫兹的声音,这喇叭一点声也不出。以前从不用扬声器的,因为根本就听不见它那么一点声音。听语音,能听见但完全听不清,听交响乐,音量开小了声音小的时候听不见,音量开大了声音大的时候就破音。但是现在试助听器又不能用耳机,只好用它了。

助听器的放大效果不错,从音量上说,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听笔记本扬声器了。听语音的效果还凑合。但刚放音乐的时候,我吓了一跳,这是什么东西嘛!完全就是噪音啊!交响乐是完全不能忍,一点调子也没有;声乐也不行,浑厚的男声给弄得都快成女声了。后来觉得可能未必是助听器的问题,可能那扬声器就是太破了。等回头买了音箱再说吧。

去学校的自习室感受了一下,虽然听到了许多原先听不到的噪音,但是对自习室还是挺习惯的,可以安心学习。

骑车感受了一下,完全没有风啸声。不知道是Delta外形小巧,完全隐于耳后了,还是因为风啸声主要是低频,开放耳的设计没有给予放大呢?平常戴耳机听音乐的时候,风啸声就常常大到听不见音乐的地步,我觉得可能还是Delta的外形好,整个都被耳廓挡住了吧。

Delta的抗啸叫功能也是不错的。动态抗啸叫。用手笼在耳后,可以听得见啸叫,但一般一秒之内就会消失。手移动一点,啸叫又出来了,但小一点,被消去得也更快。这点让我觉得它可能是用移相的方法来消除声反馈的。安静的时候,有的时候可以听见一点轻微的啸叫,但重复刚才的位置,却不能重复啸叫。

汽车的喇叭声感觉不刺耳,不知道是不是瞬噪消除功能的功劳,但是电动自行车的喇叭声还是很大,总是吓人不轻。

12日去助听器店,验配师说可能我刚配助听器,对高频补偿有些不习惯,但无论是从我的听力图来算增益,还是从配过后做的声场测试结果,高频补的都不算多(声场测试中,将将能到30分贝)。于是给我把高频降了3分贝,让我适应一段时间后再回他那里调回去。这次就觉得声音舒服多了,但当然识别率也下降了一点。

先写这么多吧,等有了更多的体验之后,我再陆续补上。

读史杂感

天啊!我竟然写过这么蠢的文章!这篇大学之前的东西可以说充满了高中作文的八股味和强自抒情了。不过比这更荒唐可笑的是,它竟然被网易博客以违规为名设为非公开博文——2020年4月记

以下为原文


前不久写的一篇文章。并不满意。原准备大动刀斧,好好修改之后再发表的。可惜很长时间过去了,我并没有抽出时间来。想必照此下去,也不会有什么时候会想起来把这篇文章写完的。所以还是先发表吧。

当时读余秋雨的游记时,经常被他所感动。然而现在再去想想,却不由生出了一些别的看法。

余秋雨在走过印度,走过波斯,两河流域等地方时,感慨这些地方古老文明的衰落,感慨文明在与野蛮和愚昧的对抗中的脆弱。的确,作为一个从中国这样一个古老国家走出,因而本能地对古老文化有着深厚感情的文化人,产生这种感情是自然的,也无怪乎当时我被感动得不轻了。

现在想想,却又有了一些新看法。

几乎与埃及和两河文明同时(只略晚了一点)的时候,在爱琴海沿岸曾经有过一个辉煌灿烂的文明。其城市之精巧令人叹为观止。然而,好景不长。从北方雅利安人的地方,袭来了一支当时还是野蛮、愚昧未开化的游牧民族。他们冲着这里丰饶的土地,满仓的粮食,无穷的奇异宝物而来。烧杀抢掠。往昔巍峨的宫殿坍塌了,所有的爱琴文明的城市被烧成一片白地。爱琴文明自此在历史销声匿迹。在他们城市的废墟旁,上升着占领者的炊烟。这支游牧民族,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希腊人。(有人相信,特洛伊就是爱琴文明残留的一个城市,荷马史诗中希腊人纵火烧城就是希腊人对待当地人的手段的真实写照)

野蛮对文明的入侵,果真那么令人痛惜吗?

是的,我们可以假设,爱琴文明若是没被毁灭,也许会比希腊文明更加辉煌。然后再慢慢以文化的力量感化野蛮人。啊,资本主义国家可以说,发展中国家你们不要那么愤愤不平了,等我们发展好了,再来用先进技术拯救你们……

……

文明的沦丧,往往是因为内部的腐朽。试看,当罗马帝国全盛时期,战无不胜的罗马军队哪里忧愁过外患。(安息人是让罗马人吃了败仗,可是安息人也是文明人,这里先不说了)只是当罗马的贵族已经沉溺于奢华之中失去战斗力,腐朽的奴隶制开始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时,被称为“蛮族入侵”的事才大规模地发生了。有意思得很,野蛮人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封建制度。

当年蒙古大军扫荡欧洲,欧洲的不少历史学家一直自欺欺人地认为蒙古人是靠人多才取得了胜利。直到后来他们才认识到,蒙古军虽然没有文字,但他们火器的精良和卓越的指挥艺术是中世纪欧洲那些粗鲁好战的封建王侯根本无法望其项背的。

野蛮民族并非文明人想象的那么落后。相反,失去了抵抗能力的文明就像免疫能力完全丧失的人体一样迟早要垮台。

孟子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正是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引导下才有了现在充满勃勃生机的地球和堪称完美的生命。如果没有所谓的野蛮人,根本不会有现在的世界文明。(与世隔绝的玛雅人,不就崩溃了吗?)

是的,我们是应珍惜生命,珍惜宝贵的文化遗产。但可惜,在当时的生产力和社会条件下,这是办不到的。而如今,血流成河和烧为白地的景象是不会再有了。原来意义上的野蛮人是再也无力撼动文明了。那些“野蛮人”完成了历史使命。(也许,有新的“野蛮人”?就是发展中国家吧,不就在威胁着自诩为文明的西方国家吗?)

而我们之所以能坐在这里叹惋文明,是因为我们是文明人的后裔,(其实,野蛮人也在不断化为文明人)历史是一部成者为王败者寇的历史。是我们,而不是“野蛮人”在统治着世界,掌握着话语权。

当初,西到西班牙,东到巴勒斯坦,整个地中海的大小岛屿和北非曾属于一个光荣的民族——腓尼基人。(亚历山大攻陷在巴勒斯坦的腓尼基母城加沙、伊顿后,迦太基仍然独立存在,并是海上霸主)但是当罗马人踏平了迦太基城之后,这个辉煌的文明在历史上就再无影响了。后来,欧洲人始终有挥之不去的罗马情结,却鲜有人怀念迦太基。

而希腊人与爱琴文明呢?何尝不如此。现今全世界都在受着罗马和希腊的遗风影响,只有历史、考古学家才去刨剔迦太基和爱琴文明的废墟。历史是一部成者为王败者寇的历史。

……

然而我相信,我们终会迎来人类大同的时代。

昆虫杂感

这是一篇高二时写的博文,现在看来,无论是无病呻吟还是乱掉书袋都令我脸红。不过,谁没中二过呢?就这样留着吧。想想高中写过的那些八股文作文,也许这篇还不算最尴尬的——2020年4月记

以下为原文


我厌恶昆虫。

这听起来很有趣。作为男生,似乎应该对各种小虫子毫无畏惧之情的。然而这不是畏惧,是厌恶。甚至学习生物之后,这种厌恶之情反而与日俱增。

其实绝大部分无脊椎动物我都不喜欢。尤其是学了它们详细的解剖构造之后,一种强烈的非我族类的感觉让人非常恶心。就像科幻电影中恶心恐怖的外星生物一样。(原来科幻电影道具师都精通生物?)令人不解的是,那些愚蠢的道具师总是赋予外星怪物脊椎动物的体形和无脊椎动物的恶心外貌。(当然电影中也有蠕虫状外星生物,那就更恶心)

作为热爱生物的人,我当然赞美进化的神力,也十分清楚我们的进化也经历过低等的阶段。可这不是热爱一切生物的理由。我们当然知道一些远古野人是我们的先祖,可是对于他们吃人的习俗照样会感到恶心。喜爱研究原始人的学者肯定不会希望自己被他们叉了在火上烤。这完全是两码事。我赞美生命的精巧绝妙,我赞美进化的瑰玮神力,我赞美生态系统的生生不息、环环相扣……这并不表示我一定要喜欢昆虫。

其实还是钱钟书说得尖刻:人们对于比自己小得多的人,可以倚老卖老,称赞他们的可爱;对于和自己岁数差距不大的那些尚未学会尊重自己的人,就不怀好感了。三十多岁的妇女,对于十七八岁的少女的长相还肯说好,对于二十多岁的少妇就批判得不留情面了。1我想我对昆虫的厌恶,也不能说跳出了这个怪圈。

我承认,昆虫无论如何不会比扁形动物、线形动物中的那些寄生虫更恶心。但是那些东西低等下流猥琐到我们都不屑于搭理它们(正如鲁迅说,有人画蛇,画鳄鱼,丑固丑,决没人画大粪2)的地步,迟早可以被”圣王””驱而出之四海之外”3而不必挂念的。而昆虫,永远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存在。我们甚至不得不痛苦地承认,大陆,是它们的,而不是我们的。250万种动物,180万种以上是昆虫。昆虫,以区区一个纲,比所有在大陆生活的其他动物,无论在种类、数量、还是生物量,恐怕都居于优势。而我们哺乳纲,种类不过数以千计而已。除了高寒地带(那里即使有昆虫,想必也是跳蚤之类依靠其他动物体温存活的寄生虫)之外,昆虫已经全面地占领了广袤大陆的每一寸土地。脊椎动物——这大陆的原住民——正在忍受昆虫强大竞争力量的冲击。

而且,对于昆虫,我们还不必有向对很多动物一样的对远古先祖的怜惜之情,反而应有对侵略者的复杂感情。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早在寒武纪就已经分道扬镳。这时候昆虫还远未出现。直到鱼类占领海洋已经悠悠数千万年,皮肤湿滑的两栖类已离开了它们在大陆的鼎盛时代,强壮的爬行类已经登上了舞台;肇始于奥陶纪的蕨类森林已经覆盖了整个大陆,萌芽的裸子植物的花粉轻轻地在空气里飘扬的时候,昆虫才悄然出现了。当恐龙巨大的身躯呜咽着在被子植物的花丛种轰然倒下时,昆虫正开始它们席卷大陆不可阻挡的攻势。不论我们在分类学上如何界定高等和低等,昆虫绝顶精妙的结构和无比强大的适应力,已经事实地决定了它们不仅是原口动物进化的最高峰,而且——可能也是地球上最强大的力量。在千古不变的太阳的照耀下,在永不落入地壳循环的硅镁质大陆板块上,在恐龙轰然倒地卷起的余尘中,从恐龙的尸体下爬出的哺乳动物,正在和震天动地而来的昆虫,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绝世对决!

就像阶级制度一样,昆虫既然不是从来就有的,当然也不必永远留下去。试想一个没有了这些披着丑陋的几丁质外壳的家伙的世界该是多么美好啊!4

写到这里, 我忽然发现我前面的话全是胡说八道。昆虫还是蛮可爱的。

假使要对新生代的生物界做个概述,我想对生物有点常识的人都会说:爬行类衰退,哺乳类、鸟类、昆虫繁荣;蕨类、裸子植物的地位被木兰门5植物取代,人类发达。但若没有昆虫,这一切还会存在吗?

当昆虫不复存在,伴随它而兴起的鸟类将大批灭绝,啮齿类(也许除了老鼠)也在劫难逃。昆虫是凭借着被子植物而兴起的6,而被子植物恰恰又是靠昆虫传粉才占据全球。当昆虫不复存在……新生代的基础将轰然倒塌……再也没有了鸟语花香……

中生代的一切也许会又粉墨登场:蕨类和裸子植物迅速占据被子植物撤退后的阵地,鳄鱼从泥泞的沼泽中爬出,蜥蜴和壁虎再用几百万年的时间变成恐龙7,蛇类满地纵横……哺乳类将龟缩在地下和极地——爬行类无法涉足的地方,却不知会不会遭到现在就已经具有双循环的鳄鱼的可能的温血后代的最后一击?

哺乳类的强盛,是在爬行类退去之后的。不敢想象,老鼠般大小的哺乳类先祖会怎样和庞大的恐龙争雄。正是被子植物的繁茂,才使得爬行动物永远地丧失了它们的栖息地。在驱逐爬行类的这场史前战争中,没有昆虫,我们哺乳类不可能取得胜利,占据爬行类原先的生态位。昆虫真正是我们患难与共的盟友。

算了,昆虫还是留下的好。虽然我宁愿用脚而不是手来对付它们。


  1. 出自《写在人生边上◎读伊索寓言》。原文:”比我们年轻的人,大概可以分作两类。第一种是和我们年龄相差得极多的小辈;我们能够容忍这种人,并且会喜欢而给予保护;我们可以对他们卖老,我们的年长只增添了我们的尊严。还有一种是比我们年轻得不多的后生,这种人只会惹我们的厌恨以至于嫉忌,他们已失掉尊敬长者的观念,而我们的年龄又不够引起他们对老弱者的怜悯;我们非但不能卖老,还要赶着他们学少,我们的年长反使我们吃亏。这两种态度是到处看得见的。譬如一个近三十的女人,对于十八九岁女孩子的相貌,还肯说好,对于二十三四岁的少女们,就批判得不留情面了。所以小孩子总能讨大人的喜欢,而大孩子跟小孩子之间就免不了时常冲突。一切人事上的关系,只要涉到年辈资格先后的,全证明了这个分析的正确。” 
  2. 出自《且介亭杂文末编◎半夏小集——九》 
  3. 出自韩愈《祭鳄鱼文》,是否另有出处我就不知道了。 
  4. 这里以下本来是这样构思的:作为我们的对手,本应该正视的。但是昆虫,这丑陋冷血的繁殖机器、战争机器。永远只知道掠夺和扩张。虽然强大,却不具智慧,如此的凶残冷酷,比法西斯更令人心寒……后来越想越觉得不能没有昆虫,于是改成现在这样了 
  5. 木兰门就是被子植物。但前面有一个”被”字,恐重复。 
  6. 昆虫的主要食物是被子植物,所以这么说。 
  7. 这当然是不对的。蜥蜴和壁虎当然不是恐龙的直系后代,即使是也不可能变回恐龙。但假以时日,它们的后代经过适应辐射的过程,必定能产生庞然大物。 

05年歪诗

从旧博客搬运文章时,发现这篇写于15年前的歪诗,竟是我发过的第一篇博客,特搬运过来以作纪念。高中时的黑历史,为赋新辞强说愁。一笑——2020年记

后来从另一个已经关闭的博客站上发现,原来2004年的时候已经发过一篇博客,所以其实这算不得我的第一篇博文。不过那篇“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篇博文”是篇极短小的“寻友不至”私密日记。所以不妨继续篡改回忆,强说这篇就是我的第一篇博文好了——2020年4月补记

原文如下


曾经奔涌过的
现在是凝滞
曾经炽热过的
现在是冷寂

曾经是岩浆四溅的火山
现在只剩缕缕残烟
曾经是波澜壮阔的湖泊
现在只剩一地枯鱼

我曾以为
在智慧的利剑下
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我现在知道
在时间的河水里
没有什么能不被摧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