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G SKS 同步网络被投毒事件及其影响

2019年6月,有不知名攻击者对 GPG SKS 密钥同步服务器投毒,详情见 SKS 网络和 GPG 的核心维护者 rjhansen的解释。 根据 rjhansen 的说法,投毒已成既成事实,该隐患短期内无法从SKS或OpenPGP协议中移除。

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有许多,比如说,如果有人再次对各大 Linux 发行版包管理器的 GPG 证书投毒,将导致受影响的 Linux 系统无法执行任何包更新。

因为关于这个重大事件的中文资料几乎没有,特此综合英文资料做一综合评述。

熟悉 GPG 的朋友从 rjhansen 文中已经可以明白前因后果。在开始讨论之前,先对不熟悉此事件的读者做一下科普。

  1. 什么是 GPG?为什么 GPG 证书服务器被破坏影响很大?

    GPG 是 GNU 开源版本的 PGP,是一个加密软件。可以用于加密、签署和验证身份。在开源软件世界中广为采用,尤其是 GNU 生态圈内的各大 Linux 发行版和软件的包管理器都广泛使用 GPG 对重要文件进行签名,以防用户下载到冒名恶意软件。

    因此,如果 GPG 不能正常工作,不能正常从其证书服务器拉取证书,可能导致一系列依赖 GPG 的软件出现故障,比如说无法正常升级软件包。

  2. 什么是 SKS 公钥服务器同步网络?

    GPG 与 SSL 证书系统不同,它不依赖一个权威的第三方来为每一个证书提供背书。相反,每个用户应该自行选择信任哪些证书。那么,如何解决无法见面验证时的 TOFU (trust on first use) 问题呢?这通过所谓的信任网络(Web of Trust)实现。

    譬如,我和张三见过面并检查过他的公钥,因而知道张三的公钥的的确确属于他本人,我选择信任张三。而张三同样审慎地验证了李四的证书并为李四的证书签名背书——张三的证书的持有人在此证明该证书是真实属于李四。那么我无须见亲见李四本人,也可以通过张三的背书而接受李四的证书。考虑到六度分隔假设,假如世界上所有人都使用 GPG 并积极为自己认识的人签名的话,并不需要多少中间链条,我就可以验证任何一个人的证书。这张网就是 GPG 信任网络。

    显然,为了验证一个未知的证书是否可靠,我必须构建从我到他的整个信任链条。这便需要有一个中央服务器来存储所有人的证书和签名以供检索。这就是公钥服务器存在的意义。当我收到一份未知证书时,我会选择从公钥服务器拉取所有为他背书的人的证书,逐层上溯,看看是否能够找到一张已经被我信任的证书。如果能的话,就建立了到目标证书的信任路径。

    为了保证这个机制可靠,全球的公钥服务器可以选择加入一个同步网络,以保证用户无论在哪里提交自己的证书,都可以在任何地方被检索到。任何一台服务器的下线也不会影响到用户的使用。这就是 SKS 网络。

  3. 这次投毒是怎么回事?

    简单地说,有人恶意向服务器提交了对两个著名网友的签名背书。此事件中的受害者 Robert J. Hansen 的证书就被签名了 15000 次。因而任何人的 GPG 在尝试验证他的证书时,都会拉取 15000 个签名。而 GPG 在验证这么多签名的过程中会卡住很久。

    由于被攻击的两个人在 GPG 社区中中地位很高,他们在 GPG 信任网络中处于相当核心的位置。这意味着——当你验证任意一份证书的时候,有不小的概率你会不小心拉取到他们俩的证书,然后你的 GPG 就会卡住。不但他们俩的证书没法用了,他们俩签名过的证书也都面临危险,乃至于他们俩签名过的证书所签名的证书……

以上是一些事实描述,下面对涉及到的其它问题做一下分析和解说

  1. 为什么 SKS 可以被投毒而且无法修正?

    由于GPG的去中心化设计, SKS 作为全球密钥同步网络,被设计为上面的任何内容都不允许被删除——这样任何政府和公司都无法摧毁这个同步网络或要求删除信息。

    然而,这个”永远不能删除”的设计在今天为 SKS 带来了许多问题。签名投毒只是其中之一

  2. SKS 的其它挑战

    和区块链之类的在设计之初就被设计为”永不删除”的服务类似,SKS 也有类似的问题:

    1. 欧洲 GDPR 的要求。GDPR 要求服务商提供删除个人信息的选项:而区块链或 SKS 都不能满足此要求。故而一个公开的 SKS 服务器在欧洲处于违法状态

    2. 蓄意在”永不删除”服务中存入违法信息,比如说儿童色情,将使所有节点的运营者面临刑事起诉。

    3. 被人滥用。此次投毒是一个典型的滥用。任何”永不删除”的服务都有可能被人滥用于文件存储服务。然而对于区块链来说,毕竟存储是有成本的,将大块头数据存入的成本太高。而对于纯粹靠公益运营的 SKS 来说,投毒者没有任何成本。故而攻击的可行性大大提高。

  3. 对 Linux 社区的影响

    为了避免因为 SKS 投毒而导致 gpg 崩溃并进而无法更新软件包,预计各大发行版的 gpg 默认 key server 都将从开放的全球同步 SKS 切换为中心化的 key server/key directory。

    当然,这对于 GPG 信任网络是一个极大的打击,没有全球同步人人可见的 SKS 网络,本就难以建立的 GPG 信任网络将更难以发挥其效果。

    各大 Linux 发行版的 gpg 证书的可信度,也将退化为中心化的信任机制:简单地相信发行版网站所提供的公钥。如果发行版网站被黑,那么用户将完全不受保护。

  4. 本次投毒的背景

    长期以来,GPG 和 SKS 的维护团队动作缓慢,许多陈年 pull request 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他们对待许多提 issue 的人的态度也伤到不少玻璃心的人。

    我很怀疑这次投毒并非偶然,而是蓄意报复。

  5. GPG 的未来

    SKS 被摧毁,从根本上结束了 GPG “信任网络”的基础——虽然说 GPG 的用户从来都很少,这个”信任网络”一直都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但现在则是再也不可能存在一个完整的”Web of Trust”了。

    GPG 长期以来因为高使用门槛,用户不友好而无法流行。以后不用 GPG 的理由又多了一个:连它理想中的 web of trust 都不复可能,那么它也就不过是一个过时的加密软件而已。

    如果不考虑“信任网络”这个理想,而只将它用于一般的加密、认证之用的话,在 SKS 之外还有很多公钥服务器可以使用。

    比如说 keys.openpgp.org 就是一个新的试图解决滥用和隐私问题的 key directory。只有邮箱被验证之后才能发布邮箱地址,用户随时可以要求删除自己的个人信息。可惜它是一个中心化的服务,并不能防范单点故障。另外由于 GPG 团队的极低效率,目前 GPG 在导入其中无名公钥的时候仍然会报错。

    不过个人倾向于,keybase.io 才是 GPG 的未来。keybase.io 解决了几点:将 GPG 用于日常聊天、网盘的易用性;用 github twitter 等帐户关联用户身份,使得用户无需建立”Web of Trust”就可以在相当程度上相信身份认证的可靠性。同时,它又不是一个像SSL证书一样完全中心化的设计:keybase.io 虽然扮演了一个集中目录的角色,但所有的加密都由用户端完成,所有的跨站身份认证都可以由用户在不依赖 keybase.io 的情况下独立验证。

    我的 keybase:https://keybase.io/wangxuan

关于文本编辑器的一点想法

在强迫自己用VIM写了三篇 paper 之后,我觉得我的 VIM 终于可以出师了。现在开始了 Emacs 的折腾之路。
这其间有几点感触

掌握新的编辑器的最佳方法是逼自己用它完成一个大项目。每天每一步都去想:如何能让操作更方便一些?

VIM 和 Emacs 虽然说总被奉为神器,但确实已经开始显露疲态——负的历史包袱太重。就特殊用途来说,自然和大型 IDE 难以比肩,现在连 VSC 这样的新兴编辑器也要追不上了。
然而它们的魅力在哪里?在于——当你只是为了某个小任务想扩展一点功能的时候,用 VIM/Emacs 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完成——而用 VSC 这样的编辑器,可能就必须要开发新的插件了。TypeScript 什么的门槛再低,也没有一行 VIM 宏来得快。
但是当使用者希望有像 IDE 一样的复杂支持时,VIM/Emacs 毕竟还是小众工具,开发者群体和 VSC 这样火爆的当代编辑器自然有些逊色。大部分插件都属于个人作品,加之UNIX哲学的影响,往往需要组合使用不同插件才能完成某个复杂工作环境的搭建——当然这也是折腾开源软件系统的乐趣之一。可是,对于追求稳定性的人来说,开源软件的频繁更新和复杂的依赖关系往往导致上手之后层出不穷的 bug 。

所以,VIM/Emcas 在当今的意义在哪里呢?
VIM 的文本编辑操作经过历史的检验,恐怕在脑机接口出现之前,都会是效率最高的操作方式。现在的大型IDE一般也提供了 VIM 模式的支持,甚至于对 VIM 宏和 ex mode 的支持。一味坚持原教旨 VIM 而拒绝这些先进工具显然是不明智的。
而 Emacs 恐怕主要的用户群体将一直会是有着造轮子爱好的人。只打算装装插件开箱即用的人,不一定适合使用 Emacs。不过要是用一个软件解决从上网、电邮、聊天到煮咖啡的所有需求,大概 Emacs 生态仍然是目前唯一的选择。

不过呢,所有的东西都自带一个文本编辑器。Word 里有一个,WordPress 里有一个,所有的 IDE 里都有一个(有些自带的编辑器还非常烂!)。还有很多数不胜数的流行几年就没人用的东西。文本编辑确乎是永远存在的需求——在脑机接口取代键盘之前——如果说,一定要精通一个文本编辑器(精通所有的软件里带的文本编辑器太浪费时间了;什么都不精只会用鼠标点点点效率也确实低)的话,VIM/Emacs 仍然是不二选择。

欢迎访问我的新博客

本站还在持续施工中。本文也会不断更新。

原来的博客虽然是四站同步,现在要么网站倒了了,要么墙了,要么没人看了,要么难以访问。开新博客的计划也在越来越没人写博客的大背景下一拖再拖,而到如今。

然而有几件事促使我终结拖延,重新开站。一是 atreides 所说的「不写空疏的东西,但有所可言时便写出来。信息污染的一个原因就是愚蠢的人说太多,睿智的人说太少。」确实,在这个互联网正在日渐死亡的年代(我知道一定有人对此感到奇怪,我自己关于此的文章尚未写成。有兴趣的读者可阅读霍炬的大作 互联网完蛋了,已经),仍然信奉开放自由互联网的人,倘连这点麻烦也不愿意去做的话,互联网只会凉得更快。从某种角度说,这是我们对互联网社区尽的一点微小的义务。

博士毕业于九十年代的导师那天又一次劝我们建个人网站:‘If you don’t have a website, you don’t exist!’ 在这个互联网正在崩坏的年代,这句话听起来太有「古道」了。虽则在欧美学术界这个信奉「古道」的圈子,这句话还是相当有效的。

另外也要感谢加鱼俨思在架博客这件事上对我的督促。没有她们,我一定会拖更久。

原有的几个博客的博文中尚有些价值的基本已经迁到本站,没迁的也就不迁了。原有博客也就不再更新。虽则在中国特色国情下,同步一些东西到微信公众号大概还是不免的。原来博文所描述的一些内容有许多已经时过境迁,不再有用,但原文也就不删了。

这里就不附原来博客站的链接了。墙正在日益加高,重现当年「但凡链接到某墙外网站的网页一律墙」的措施也并非不可能。我还想这个小站多活两天。当然,这不会是我重启博客写作之后的唯一一个站点。和我熟的人,在看到我的马甲站时,自然会知道那是我。出于同样的理由,本站也不直接链接到墙外网站,包括朋友们的博客。敬请朋友谅解。有些不方便说的话,还是去马甲站上看好了。

我在一篇新博文中谈到了「自主博客」的概念,我很高兴这个小站是一个自主博客,也推荐所有愿意写点东西的人去开一个自主博客。

欢迎使用 RSS 订阅本站。本站的除全部博文外,各个分类也都提供订阅。在任意文章列表页面的网址后加 feed/ 即可获得订阅地址。

我习惯不断修订文章以维持信息最新,同时保持原文地址不变。而不是有新东西的时候重新发一篇博文。我承诺会尽力维护这个站点保证每个永久链接都长期有效,可以放心用超链接进行引用。

另一个我的坏毛病是,我喜欢在整理发表旧笔记的时候把日期倒填为笔记记录的时候,而不是发上博客的时间。这是一种对于时间记录的强迫症。

可惜的是,对于上述各种更新,使用 RSS 都是不能接受到文章更新的。现在暂未开放邮件订阅的注册。如果读者有需求的话,或许改日会开放。

在美国用照片自制明信片

Update 2020: 邮资一节改用 USPS 2020 年的邮资标准

现在是一个数字化的时候,实体的东西越来越少见,也被很多人当作仅仅是一种情怀。虽则如此,收到定制的明信片,在这个所有东西都被商业化社会所批量复制的年代,还是会让人感到独特。

本文将概述以下几个方面

  • 如何在美国邮寄明信片
  • 如何定制明信片
  • 如何定制邮票

阅读本文之后,你将知道在美国邮寄明信片的所有知识,从如何最省钱,到如何制作一张从图案到邮票全定制的独特明信片。

如何在美国邮寄明信片

尺寸

明信片,即 Postcard,按美国邮政 (USPS) 的定义,是任何符合下述尺寸标准的卡片

  • Rectangular
  • At least 3-1/2 inches high x 5 inches long x 0.007 inch thick
  • No more than 4-1/4 inches high x 6 inches long x 0.016 inches thick

定义来源 https://pe.usps.com/businessmail101?ViewName=Cards

只需要写清地址,付清邮资,就可以寄出。然而,实际上,这个尺寸对于小批量定制明信片的人来说,几乎没有任何参考价值。明信片与平信邮资不同,但是,你很难买到明信片邮资标准的邮票!在定制邮票章节我们会详细讨论这一点。实际上绝大部分人都是贴上平信邮资的邮票寄明信片的。那么此时明信片的尺寸不受上述限制,而受USPS平信尺寸限制,如下:

  • Rectangular
  • At least 3-1/2 inches high x 5 inches long x 0.007 inch thick.
  • No more than 6-1/8 inches high x 11-1/2 inches long x 1/4 inch thick.

定义来源 https://pe.usps.com/businessmail101?ViewName=Letters

可见,下限不变,而上限大大提高。重量不能超过 1 盎司,否则无法以最低平信邮资邮寄。

有了卡片之后,还需要邮票、地址,才能寄出。

邮票

USPS发行两种邮票,一种是 Forever 邮票,另一种是使用价值等于票面价值的邮票。

  • Forever 邮票是现今美国最常见的零售邮票,其特点是:使用价值永远等于寄信时平信的规定邮资。

    如何理解这一点?举例:2018年美国国内 First Class Mail 的起步价是 0.5 美元,2019年的新邮资标准是 0.55 美元,差了5分。然而2018年甚至更早时候购买的 Forever 邮票不仅仍然有效,而且在2019年它们的使用价值自动升值为 0.55 美元,即使消费者是以 0.5 美元的价格购入。贴两张就相当于付了 1.1 美元邮资。

    此邮票可以在USPS柜台、USPS自助机器(统一样式无法选择图案)和各大网站购买。这种带有 Forever 字样的邮票分为两种,一种叫 Forever 可以用于国内信件,一种叫 Forever Global 可以用于国际信件。

  • 使用价值等于票面价值的邮票的实际使用较少,通常用于补足超重邮件的邮资。但很多特殊图案的邮票没有 Forever 类型可选。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票面价值恰好等于明信片邮资的邮票只有此类可选。所以真的要买明信片邮票的话,也会面临USPS涨价后邮票价值不足的问题。

2022 年年中,USPS 将再次调价。邮资标准为:国内明信片 0.40->0.44 美元,国内平信 0.58->0.6 美元,国际平信/明信片 1.3->1.4 美元。

地址书写

收信人地址写在明信片的右侧,邮票下方。美国国内地址按标准三/四行地址即可。姓名;街道地址;市,州名称;ZIP 邮编。末两行可合并。如果有时间的话,建议去 USPS 网站查询收信人地址的标准写法和9位 ZIP 邮编。9位 ZIP 邮编在美国大部分地区可以精确到户,保证在地址被水浸花时仍然可以准确投递。

查询ZIP邮编的网址是:https://tools.usps.com/zip-code-lookup.htm?byaddress

国际地址分为两段。目的国家内部地址可以使用英语或目的国家所用语言,推荐使用后者。但在最后一行应醒目使用英语写明国家名称,使USPS邮递员将卡片转往国外。

一般来说,为了节约明信片的可用书写空间,大部分人是不写退信地址的。但是USPS First Class Mail自带退信服务,所以想写退信地址的话,用小字写在左上角即可。

最后,如果有可能的话,请保证明信片底部有约 1.5 厘米宽的留白。USPS在寄信邮局机器或人工识读地址之后,将在此位置打印追踪条形码。从此这张明信片在美国国内将靠那段条形码全程机器分拣、路由。如果不能留白的话,USPS工作人员可能会贴条形码纸条覆盖在你的明信片上。

寄出

在卡片左面写好祝福之后,在美国有独立邮箱的人只需要在每天取信之后把明信片放在邮筒中,竖起红色“有信”指示杆,等待邮递员开邮筒取信即可。住在公寓的同学可以去邮局或路边邮筒把明信片扔进去。

如何定制明信片

由前述章节可见,由于大部分情况下明信片都是贴上平信邮资寄出的,基本上我们只需要照顾平信尺寸的下限(上限一般很难超过)就可以。

实际上,一张最常见的 6×4 寸照片的大小和厚度都符合这个最低尺寸要求(我用游标卡尺量了)。(当然,使用普通纸张打印的照片因为过薄而不符合要求,不过那么软的纸恐怕路上就皱了,没人敢用的。) 这可以说是自制明信片最便宜的选择了:毕竟冲印一张6×4寸照片在amazon上只需要9美分。不过这么做有两个缺点

  • 首先是通常相纸的背面都不是纯白色,印有柯达、富士的商标不说,还会印有冲印的时间日期
  • 其次相纸总体来说还是偏软,不够硬挺

好吧,如果坚持要省钱的话,比上面的方案再多费一点点钱的办法就是:购买6×4寸的空白明信片,把照片粘在正面即可。有两点需要注意

  • 如果读者真的打算只贴明信片邮资的话,卡纸加照片的厚度很可能会超过明信片的厚度上限。所以这种方案请务必贴足平信邮资而不是明信片邮资
  • 一般来说,冲印机在印出照片之后,为避免相邻照片没有对齐,裁切照片时都会额外裁下一两毫米。所以6×4照片实际拿到手的尺寸要略小于6×4寸明信片,四边会略有留白。

事实上,上面这种方法虽然略有些费事,需要粘贴照片,但却可能是在合理的价格内能获得的图片质量最好的方案了,效果可能仅次于微喷,远好于一般印刷工艺和家用打印机。相片虽然遇水会发黏,但抗磨损能力其实好于普通印刷品,如果邮寄途中没有被水泡,有更大可能收信人可以收到色彩鲜艳的明信片。

  • 优点:画质精细颜色好,耐磨,便宜,看上去更有心,每种卡面图案准备多少数量不受限制
  • 缺点:需要自己粘,遇水发黏,不能贴明信片邮资

同样,像国内一样,在美国也可以自行印刷明信片。但美国印刷自定义明信片的费用较之国内要高很多,我觉得意义不是很大,除非准备大批量印刷。下面根据不同需求进行推荐:

  • 要求当天拿到,可能最快的办法是去 FedEx 付钱印制明信片。其它文印店也可,但不像 FedEx 这样遍地都是。

  • 不在乎等待时间而希望价格尽可能便宜的话,可以网上印制。

    少量印制时,价格约为每张1美元左右(而空白明信片10分左右,照片9分,加起来不到20分)

    • 如果每种卡面图案只准备印少数几张的话,可以考虑 shutterfly,一张起印
    • 每种卡面超过25张的话,可以考虑 Amazon Print,也可以比较其它照片印制网站
    • 这些网站大多只有“卡片”印制选项,没有“明信片”选项。选卡片就可以,然后在背面印上几道横线充作地址栏即可。不印地址栏也可,只要写了地址,USPS 并不看有没有地址横线。
  • 大量印刷时,价格可以大大降低,甚至低于自己糊明信片

    可以选择 vistaprint 之类的印刷网站(而不是通常的照片打印网站),通常每单要求50张起印,这50张都必须是同一种卡面图案。Vistaprint 50张可以低至每张20分,500张可以低至每张16分。但这个数量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实在是太多了。

如何定制邮票

对于中国人来说,难以相信的一件事是,在美国,邮票图案是可以自己定制的!这种定制邮票不便宜,但是让自己的大头照出现在邮票位置,也许可以给国内的亲友带来一个大大的惊吓。

曾经USPS有两家指定合作商可以自定义邮票。但目前似乎合并成了一家。所以这种业务现在是垄断的,只此一家,别无分号。甚至于在各地买的许多纪念邮票也都是这家公司印制的——看见邮票上有一行 stamps.com 就是它了。

虽然最终只有一家公司提供这个服务,但并不意味着你一定需要注册 stamps.com 的帐户才可以印邮票。像 shutterfly 之类的照片冲印网站也提供邮票业务,当然不出意外地,你得到的仍然是 stamps.com 邮票,自然价格也完全不会比 stamps.com 便宜。如果已经有 shutterfly 帐户话,或许懒得注册个新帐户,就继续用 shutterfly 也挺好。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所有的 stamps.com 邮票都没有 forever 类型。印的时候不要印太多,尽量当年用掉。印多了之后若是来年邮资涨了可就得再补邮资了。

在 stamps.com 官网印制邮票的话,你可以选择任意面值的邮票!从1分钱到几块钱,随便你定!这也是为数不多的可以获得真正0.35美元面值邮票的方法。

网址是 https://photo.stamps.com/Store/ 该网站只支持IE,使用其它浏览器会无法结帐。一版起售,每版20张邮票。价格约为每版15美元的固定制版费加上这一版邮票的面值之和。比如说,一版0.35美元的邮票售价为0.35×20+15=22美元。印的越多越便宜,但制版费不会低于每版10美元。

我为什么还需要相机——写在买了 GX85 之后

引言

刚刚过去的感恩节购物季中收入囊中的东西不多,不知道是该说我越来越远离消费主义陷阱了呢,还是只是年龄大了之后渐渐没有了欲望?不过我还是买了一件我觉得很可能会后悔并吃灰的东西:一个新微单,松下 GX85。

明知这是一个很可能后悔的购物决定——我现在的那个微单已经吃灰很久,这两年拍的照片恐怕屈指可数。自从手机在博物馆里也可以拍下说得过去的藏品照片之后,更是连出去玩都经常忘记我还有一个相机。等待相机的过程中又一再质疑自己这个决定的意义何在:毕竟五百美元也是不小的一笔钱呢!

然而一个念头最终打败了我。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回忆过往二十几年来用过的不同设备、学习摄影知识的过程、拍下的照片,和那些照片背后的故事和凝固了的时光,我又感到了年轻时的亢奋。对比之下,自己现在整年蛩居一隅,不复追求探索大千世界时的那种新鲜感,令人百感交集。依我的一贯习性,大概新相机到了之后,我定然会仔细把玩探索它的每一种性能并迫不及待地带着它拍下各种照片。或许竟会有动力再次出门远游。即或是在小镇上待着,摄影最重要的,也从来不是器材,而是能发现美的眼睛。「为了不浪费相机而努力拍照」,这听起来虽然很可笑,但是在此过程中重新发现生活的美好,重拾进取的热情的话,所得到的东西是五百美元所买不来的。即使是这种不那么理性的,略有些可笑的想法,真能有益的话,又何必拒绝呢?

于是我写了一篇文章,回顾了一下我用过的各种拍照设备。本文原是那篇文章的后半截。

相机市场展望

所以,这次买 GX85,除去冲动消费,希望重拾摄影的乐趣和发现美的眼睛之外,还得到了些什么呢?500 刀的价格是入手 GF5 的两倍,而纸面性能参数的提升并不明显。但整个相机市场萧条已经有几年,自数码相机诞生以来,我们难得地见证了一个相机真的可以用五年十年不过时的时代。资本和技术正在远离市场日益萎缩的相机市场,流入手机市场。手机摄像头的进步一日千里,正如 01 到 10 年的数码相机。

手机能彻底取代数码相机吗?大概很难,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沉重的单反镜头系统所能提供的优势是越来越可忽略了。手机表面上的高感表现不日即可追平当年的旗舰全幅;智能优化算法更是处理能力孱弱,软件升级缓慢的相机系统所不能做到的。相机系统大约还有如下优势:

  • 对于专业商业摄影来说,整个系统的价值远大于一个机身。闪光灯、后期系统和布景无论如何不能小型化。手机无意去做闪光灯同步的功能,也不需要去做。这块小市场仍然会是相机的领地。

  • 同样,新闻、体育、电影、野外动物等专业领域也是手机所不能涉足的。

  • 最后,相机毕竟是专用器材,可靠性高,遇到死机卡壳的情况少之又少。

头两点皆是需要烧钱烧器材的领域。就普通人拍照的三层需求来说:

  • 记录生活,手机已经远超所需。远不是当年傻瓜相机所能比的

  • 发现美并记录,手机一般也足敷使用,毕竟创意比器材更加重要

  • 创造光影条件进创作,对于穷人来说,缺的并不是一个手机或者相机啊

这也无怪乎廉价微单也在撤退。因为人们真的连廉价微单也不愿意带出门了。相机市场日益龟缩到专业领域和摄影器材发烧友当中。

话是这样说,不过端起相机,就有一种仪式感。就像纸质书本笔记给人的感觉一样。这才是我再次买相机的主要原因罢——虽然明知手里的器材已经可以覆盖绝大多数需求,但是可能永远都不会想起去用。

当技术进步停滞之后,厂商就不得不通过阉割功能来划分产品线,而不是用新技术新产品和老技术老产品自然划分出不同定位。上至新锐索尼,下至老牌牙膏厂佳能,产品的划分都有一种故意宰人的感觉。索尼、尼康、松下、奥林巴斯这几家,更是从顶到底各种机型的传感器几乎一致,区别只是功能和操作。

市场既不变,相机厂商也很绝望。入门微单用户不大可能再次购买同样定位的机器,因为进步甚少。新增入门用户量又极少。他们只能寄希望于人们升级设备到更专业的型号,以及相机最后的堡垒:专业市场。无怪乎从索尼到松下,全都在发力全幅机型。在可见的未来,如果传感器技术没有大的突破,微单市场恐怕越来越平静。这台相机可能是我最后一台微单了。

镜头群是另一个故事。如果全幅无反真的成为下一个风潮,那么现在的微单镜头群恐怕要全体报销。不过从七十年代到现在,卡口更换导致镜头群灭门的事情并不鲜见。且让子弹飞一会儿,下个十年再看数码影像的发展潮流吧。从 1/2 英寸的消费相机时代,到主流已经是 1 英寸或更大传感器,相机市场用了十几年。也许还需要十来年,消费级产品才会普及全画幅?

GX85 对我来说是个好选择吗?

GX85 作为松下定位中端的机器,相对于低端的 GF 系列,最突出的变化是方便摄影爱好者快速调节参数快速出片的各类交互设计:单反上已经成熟的前后拨轮操作、电子取景器、热靴。

当然,随时代而进步的功能也加了不少。松下在这方面尚属厚道,不像索尼常常东一刀西一刀。略有进步的传感器、更快的对焦速度和连拍速度、机身五轴防抖、反应灵敏的可翻转电容触摸屏、虽说用途不一定大但也有很多玩法的 4K 视频、机内 HDR、全景拼图、延时摄影、WiFi 传图和手机遥控。最后一点尤其解决了很多痛点

在整体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GX85 确乎是现在性价比最好的机器。虽则前些年购买显然更为划算一些。

那么,其它选择呢?

和手机比起来性价比确乎不高,但是这是现在所有相机的问题。为什么还要买相机?还是为了勾起拍照的热情。

大底卡片机是现在另一个好选择。不过我深切怀疑在手机的进攻下它们还能坚持几年。当然在当下,如果打定主意不买镜头,大底卡片的的确确比微单更好。不过我又买了 25 1.7 镜头,初次试用相当惊喜,还是觉得我可以用得上可换镜头系统的便利。

那么其它选择就算讲完了:和手机的对比、和旧相机的对比、和大底卡片机的对比、和索尼旧款微单的对比。单反系统过于沉重,向来是不在考虑中的,索尼全幅又过于昂贵而边际效用甚低。这确实是一个符合我需求的好机器。

杂感一则:中文互联网知识获取越来越难

从前人人网的时候,大家热衷于收藏所谓的有用文章和博客。有的人有自己的笔记或者收藏夹,有的人则是直接转载到自己的日志里

那时我是有些不屑的,似乎世界应该已经到了信息过载的时代,而不是像八十年代一样信息不足,那时得到信息的人就可以先人一步。现在如何搜索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才是重要的能力

也许某些教程经验文章非常好啊非常好,但是收藏了之后又不用,又有什么意义呢?只是一种担心「要用的时候就找不到了」的想法吧

现在回过头看,中文互联网的「知识共享」从当初的红红火火,到现在的彻底萧条。大部分内容创作者想的都是内容变现——当然这确实也贴合前面那群见到啥就想收藏一下的人的心理,宰的就是他们的钱。

而我从前的想法则被证明 naive 了,现在想搜到点像样的信息是何其难。信息提供者都去拿信息变现了。那些以前搂草打兔子的人,现在则在为什么罗胖的「得到」之类的东西付费——兴许有用吧?大家都这么想。而我深切怀疑,那些为知识付费的人,大部分人付了费之后还是什么也没有学到。就像当年他们到处乱转载乱收藏,最后什么也没有学到一样。

既然这种人还是主流,现在的「知识经济」当然也还是「头条经济」。如何起一个看上去可以让尽可能多的自以为聪明的傻瓜付费的耸人听闻的题目,才是变现的重点。至于内容是什么?不重要

尤其是知乎 Live、「得到」这种以语音为主的东西,连搜索都很难去搜索。简直是开历史倒车:回到了八十年代口耳相传最新动向,谁先知道谁发财的状态。虽然八十年代拿到真消息是真可以发财,现在这些滥竽充数的东西,拿到了自然是发不了财的——只不过听众们仍然相信自己在八十年代,拿到了这一小时的知乎 live 就可以发财。

指望用这些付费「知识」学习,就人类知识传播史来说,真可以说是一次大倒退。因为很难比较不同信息来源的优劣,无法由互联网社群自发淘汰掉低质量的「课程」。有钱有闲买它十个八个同一主题的 live 的人,大概拿这个时间去做专门的研究只会更有收获。而「知识付费」平台们则乐见其成,他们欢迎这种无法鉴别信息优劣的市场,因为这样消费者无所适从,更有可能为同一个主题多次付费。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图书市场,尽管是属于上一个年代的东西,相比之下竟然显得如此的良心:如果一本烂书旁边摆着一本销量更高可读性更好的同一主题的好书,那是万万卖不出去的。

而互联网革命到现在,反而连书店的信息透明度都没有了。只能看看模糊的一些「用户打分」。

蠢人是社会的主流,这固然是历史的常态。聪明人想办法收「智商税」,也是历史的常态。不过最后闹得「聪明人」也没有好用的工具,就实在可叹了。

中国互联网发展这么多年,最靠谱的学习方式,仍然是线下的面对面交流。emmm……也无怪乎线下培训机构日子红火得很,并没有受到线上知识付费的冲击。不过蠢人即使是在线下,也无法找到合适的帮助罢。

UPS 电源选购

UPS,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不间断电源。用于给没有电池的台式机、服务器等提供备用电力。当停电时可以提供几分钟的电供关机存盘。

现在 SSD 越来越常用,意外断电最坏情况下可能会全盘数据丢失。一个 UPS 还是有必要的。关于 UPS 的选购此方面网上中文材料甚少。

选购时需要考虑的主要指标有三个

  • 输出,单位是伏安而不是瓦

    之所以不用瓦是因为一般此数需要大于实际能负载的电器瓦数。涉及到逆变器的效率、虚功功率,功率因数等问题。厂商推荐将伏安除以1.6来估计最大负载。
    大部分UPS在超负载的时候,即使没有当前没有停电也会报警,严重的甚至会拒绝供电。

  • 电池容量

    厂商基本都不标。只标多大功率的负载下有多长续航时间。

  • 技术形式

    • 离线式(Standby)在断电后会有5到20毫秒的切换时间。对于一般的电感变压器来说无所谓了,用电端是察觉不到的。此类 UPS 在停电后切换到电池供电是由机械开关完成的。便宜货都是这种,大厂不给这种类型的出高负载的型号
    • 主动在线式(Line Interactive)稍好一点。有多种技术形式,优点是自带稳压,轻度电压不稳时可以修正电压而不需要损耗电池。Standby 则只要电压不稳就要用电池供电。
    • 在线式(On Line)就要贵很多了,不论断不断电,输出都从逆变器走,自带稳压。有多种技术形式。但是一毫秒都不容许掉电的应用场合只能用这种。因为任何时候都从逆变器走,所以也费电。

从 Netflix 说到中美在线影视市场差异

原标题:理解 Netflix 的当前战略和入华前景分析

中国在线视频市场与美国在线视频市场有着巨大不同。

Netflix 在美国的基本盘什么?很多人以为是像中国一样,它是一个什么都可以看的平台。其实并不然。绝大多数热门电影在 netflix 上是无法在线播放的。Netflix 在美国真正的基本盘,其实是电视。我们都知道美国的五大公共电视台和 HBO SHOWTIME 等有线台,每台手里都握有不少剧集。而这些剧集在播出之后甚少重播,更绝无可能售给竞争电视台播出。虽然它们也会发行光盘,但远不如电影发行渠道成熟。Netflix 的基本盘正是这些电视剧。它的出现填补了这个巨大的空白市场。虽然现在有 hulu 等竞争对手,但是 Netflix 仍然是首选平台。这意味着对于已播电视剧,Netflix 有着最多的用户,最大的打包购买能力。而版权持有方——各大电视台的网上播出平台则是各自为战。

Netflix 一直没有放弃对公共台当红剧集的购买,而其上的电影数目则在逐年减少。这又是为什么?美国五大制片厂在电影发行上向来非常强势,即使在反托拉斯法拆分掉它们的影院部门后,它们在光盘格式大战中依然一言九鼎。五大制片厂不能容忍 Netflix 的坐大,凡是有价值的影片,都不会允许播放平台买断,而只出售几年的播放权。Netflix 在电影上的竞争对手有多少?除去 Amazon Hulu Youtube 等在线视频平台之外,还有上述所有的电视台,尤其是传统有线台。电视台的在线播放平台当然可以播放电视台上播出过的电影,与 Netflix 类似,也只能在一段时间内播出,不过一般时间较短。

Netflix 最大的对手,正是 HBO。HBO 有足够好的独家电视剧,还有质量极高的电影阵容定期更新。它是华纳的子公司,与华纳和 CW 的关系非同一般。它是美国最大的有线台,与公共台竞争关系不强。如果 HBO 先一步完成互联网转型,并获得电影厂的支持,买下公共电视台的剧集,则 Netflix 就大势去矣。幸而 HBO 的互联网转型非常不成功,迄今在线播放体验非常糟糕,给了 Netflix 缓口气的机会。Netflix 要想战胜 HBO,就需要有更多的原创剧集吸引固定订阅用户。而烧钱在原创剧集上,就意味着购买版权内容的花费必须减少。

至此,Netflix 放弃了做一个在线视频垄断巨头的路线,而立志成为最好的「在线电视台」。这就是 Netflix 现在的情况:大力投资剧集,少量投资电影,打造独家内容,希望自己成为那个「你不会取消订阅的电视台」。这种定位是相当契合美国市场的。

而这种模式到中国就会水土不服。独家内容先不说过得了审过不了审,内容本来也不多。真的会有很多人就为了看四五部喜欢的美剧新订一个视频平台么?而其它版权内容则国内视频商早就有了,就算国内往往不是独家播出,至少也缺少优势。

短短一周遇到的微软相关糟心事

这短短一周遇到的微软糟心事:

  • Win10更新自动重启丢正在做的工作
  • Surface笔屡次无法使用必须重启
  • Win10连外接显示器屡次黑屏
  • 手环新固件导致心率功能无法使用
  • Edge浏览器一打开National Geographic就卡死无响应
  • OneNote同步故障,估计微软服务器的问题

感谢微软,上周修复了Surface CPU无法动态调整运行频率的严重bug,但我这里还有一票严重bug几个月了也没有得到更新,包括Outlook 365无法编辑联系人,OneNote 365升级后无法打开Quick Notes,Win10蓝牙丢设备等等
这些问题呢,如果你问客服,一定建议你重装系统。我去你大爷的。重装系统无非是等待下一轮bug的来临罢了。
谢天谢地,我已经不用WP了。我的WP手机被iPhone取代之后,它悲愤欲绝——明明是微软旗下bug最少的消费产品,怎么竟然这个下场——然后它悲愤不能自己,卡成幻灯片一样了。
现在微软所有的消费产品,无论是Windows Office还是什么,质量通通烂透了。
使用微软产品=浪费自己的生命天天和微软的bug做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