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sskey 指北

什么是 passkey Passkey 的官方中文翻译是「通行密钥」,这实在不是个好的翻译。本来推广 passkey 的几大公司起这个名字,是和 password 相对应,password 是「用于通行的口令」,那么 passkey 就是「用于通行的钥匙」,简单好记。但 password 的中文已经约定俗成翻译为「密码」,「密钥」又另有所指,不得不起了这么一个蹩脚的翻译。四字短语永远会在广泛使用后有一个两字的缩写,不知道假以时日,会不会有人用「通钥」来简称 passkey。不过以今日中文网站对 passkey 的冷漠,这一天即使有大概也很遥远。 言归正传。天下人苦密码久矣。这些年有些时兴的 passkey 是又一波试图「消灭」密码的浪潮。 所有人都痛恨用户名-密码验证:总是记不住用户名、密码,试错几次锁帐户……每个月总有几次这样的时候让人想摔电脑。如果还有双因素认证,输完密码还要再输个验证码,人就更暴躁了。什么时候才能让这种证明「我是我」的过程不那么痛苦。 前些年国内网站在逐渐使用短信验证码来替换密码登录,可短信这个东西,仅作为一个验证手段都嫌不安全,作为唯一的登录凭据使用,简直是把脑袋挂在手机上。它成为中国主流的验证方式也是「自有实名制国情在此」。相对而言,公钥私钥验证,在密码学上早已成熟,在实际应用中久经考验,几十年来都被人认为是取代密码的最佳方案之一。在 SSH、PGP、PIV 卡等应用上,公钥认证已经广泛使用很多年。但是在网站登录上,由于易用性的原因,尽管已经有很多免密码登录的业界标准,却一直没有推广开来。 2022 年,Microsoft Google Apple 三大操作系统提供商,以及 Chrome Firefox 浏览器终于开始一致行动,推广免密码登录。虽然本质上是新瓶装旧酒,底层方案仍然是久已有之的东西,但一个好名字显然有助于推广,这个新名字就是 passkey。这之后,支持 passkey 登录的网站慢慢多起来。 Passkey 的目标不仅是取代密码,还要取代传统的两步验证(2FA)。对于两步验证,或者多因素验证来说,登入帐户需要两个凭证,一件是「用户知道的」,比如说密码,一件是「用户持有的」,比如说硬件密钥或者手机。如果有人偷了用户持有的东西,但是不知道密码,自然无法访问。如果有人偷窥到了密码,或者恶意软件记录了密码,只要没有把第二凭证拿到手,还是无法登入。Passkey 既然要取代两步验证,安全性自不能降低,还是要证明用户已经出示了两种凭证。 打个比方来说明一下什么是 passkey :一个网站或者其它需要验证身份的服务(relying party)(RP)要求用户出示某种凭证来证明身份: 军营前方,一骑快马奔来,军营守卫大喊「来者何人!」。如果用密码的话,来使在马上大喊「天王盖地虎!」守卫回去一看,好像确系皇帝所约定的暗语,于是放行。没想到使者见将军之后一剑刺死将军,大笑三声:「你们天天都是同一个口令,早就被我们密探听得一清二楚!」 如果使用 passkey 的话,只见来使从背后抱出一个沉重的密码箱,左拧右拧,露出一半虎符,将军让守卫传上来,和自己的那半虎符一对,严丝合缝,「果然是真使者!」 虎符只是个比方,实际使用的是更为安全的公钥私钥认证。在前述比喻中,实际发生的是:用户使用 PIN 或者指纹、面容解锁 passkey 设备(也就是上面比喻中的密码箱)之后,passkey 设备使用密码学上的公钥认证向 RP 发出证明:「兹证明,某用户在我这台设备上使用 PIN 解锁成功(既然您对我这款设备熟,您应该知道我只有在用户物理上持有我这台设备的时候才会发出证明,那个啥,第二因素认证就一并免了吧?)」。于是 …

那些年用过的照相设备

Last updated on Apr 30 2020 本文原来是购买 GX85 之后的 感想 的一部分。现单独拆成一篇并修订,以便每年不断更新我和照相这件事的故事。 「拍娃」和「谈恋爱」这两件事,过去是,现在是,大概将来仍然会是人们购买相机的重要动力——如果将来还有相机这种东西的话。那时还说得过去的中国城市家庭,几乎都会有一本影集。我家也不例外:父母的约会、我小时候的蠢样,都在其中。除去某些重大场合是借单位相机或者请照相馆拍的以外,那相册中的照片基本都是一部日本产的胶卷「傻瓜相机」拍出来的。父亲对于那部相机甚为宝惜,直到这台相机封存之日,仍然连纸盒包装在内的一切都崭崭新。现在看来,那种傻瓜相机,几乎没有任何可调节选项,曝光控制中唯一自动化的部分只有测光,只是靠大景深来实现随手可拍,当然是比不上现在的任何一种照相设备了。然而那时廉价的「傻瓜相机」承载了中国无数家庭的记忆。一卷 36 张的胶卷,在工资只有三百块的年代,也是很昂贵的耗材了。在使用那部傻瓜机的时候,父亲每次买胶卷都必买柯尼卡,按他的说法,虽然最贵,但是最好。当然这在摄影发烧友的眼中不算什么了,不过对于平素非常节俭的父亲来说,在那个物质还比较不充足的年代,是他为数不多的对于品质的追求。那台傻瓜相机因为是家里贵重的财产,默认我是不应该去碰它的。唯一一次因为好奇打开的结果,是使几乎一卷胶卷报废,其中包括父亲和单位朋友一次旅途的几乎所有照片。父亲为此很不开心,不知道该怎么和朋友们交待。 下图为那台相机所拍的郊游野餐 我父亲对摄影的兴趣从童年一直持续到他最后的日子。小时候玩暗室技术,后来则是 PS 高手。一向将老一辈人勤俭持家风格发扬到极致的他,在买数码相机这件事上,反而出乎意料地完全没有反对母亲的提议。于是,2002 年,我家并不算晚地踏入了数字影像时代。这部数码相机被我父亲用了十年之久,算是他对勤俭风格的坚持。它虽只是一部两百万像素的尼康低端消费级相机 E3100,画质比不上现今的主流手机,相对于前一部相机的进步无疑是巨大的。有了真正可以对焦和变焦的镜头,还有即时预览图像的液晶显示屏,而不再需要冲洗完成之后才能知道拍照是否成功,更不用说插上 64MB 的 CF 卡之后可以存储胶卷时代不敢梦想的 200 张照片。得益于小底易于实现微距,第一次体验微距拍摄的时候全家人无比惊奇于那纤毫毕现的细节。极轻极小,虽然没有调节选项,但全自动设置往往已经够用。家里人无论去哪里几乎总会带上这部相机。在那个经济迅速腾飞,家庭收入开始增长的年代,它记录了家里无数的第一次:第一次自费出门旅游、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坐动车…… 下图是这部相机所拍的三亚旅游照片 不久,父亲又买了打印机和扫描仪。家里全部的老照片也被扫描进电脑。胶卷时代自此结束。那台父亲无比爱护的傻瓜相机留给我之后,我也没有用过一次。反正要拍照的时候,只要认真保证不会弄坏相机,总是可以把家里的数码相机借出来的。 下图是高中时运动会时用它拍的照片。正在跳高的是我的好朋友。 07 年去北京上学,从此一年到头没几天在家。我的第一部手机是摩托的 E2,带有一个与傻瓜相机原理约略相同的 130 万像素摄像头。超焦距成像,CCD 自动测光,电子快门,可调节的选项为零。进入相机程序也颇麻烦。不过那时我已经很感幸福,毕竟它的画质已经好于我家那个古老的胶卷傻瓜相机,兼有数码成像的方便。拥有父辈和我同样年龄时不敢想的设备,对于捕捉大学期间的各种新鲜事情来说,那是非常足够了。虽然没有任何选项,但摩托的直出调教非常讨喜,颜色饱满鲜艳,也不容易过曝。刚进大学什么都新鲜,无论是校园各处的风景,还是海报、课程表,一概都拍了下来。出去游玩的时候它的重要性更不必说。(我现在舍友的大头照,还是那年秋天野外观测时拍下来的。谁能想到这就是十年的友情呢?) 后来我最喜欢的手机三星 I780 的后置摄像头反而倒退一步,无论低光照场景还是颜色调教都比不上摩托罗拉,前置摄像头也只是聊胜于无。想十全十美是很难的。而那时摄像头最好的手机大概是诺基亚的 N97,外型够帅,镜头很大,滑盖露出摄像头,死党手里就有一个。然而即使 S60 系统并不会像早期 Android 一样卡顿,这个机器的快门延迟也达一秒以上。总体来说,虽然我 2011 年本科毕业时消费级卡片机的市场已经被手机打击得相当厉害,以那时手机蹩脚的拍照性能,那时候如果谁说手机拍照会满足绝大部分的拍摄需要,大概任何一个摸过中端相机的人都不会相信。 索性在这里把所有手机的故事都讲了吧。研一时的 HTC ChaCha 是第一台有自动对焦可以扫二维码的手机可惜没两天就丢了。之后的里程碑 2 又回到了熟悉的摩托罗拉,还是一样舒服的颜色曲线调教而摄像头更加强大,甚至还有实体两段快门按键。不过快门延迟的问题直到我后面的两部手机还是没有解决,Lumia 638/640 都是几百块的廉价机型不能要求太多。16 年换 iPhone …

Apr 22 2020 digest

一如既往,这个不定期 digest 主要包含在 RSS 中无法推送的博文更新,和不值当单独写一篇博文的零碎东西。 近来观察 美国平民有好多 N95! 自从美国改口支持大家戴口罩以来,本屯超市几乎立刻人手一个口罩。仔细一看,大部分美国人都戴着 N95。N95 现在在美国正常渠道根本买不到。如果不把人往坏处想的话,那就是他们平时家里拾掇院子除草吹叶、做木工活的时候用的吧?住在纽约市的朋友说,那里 N95 极其紧缺,但超市里美国人戴 N95 的比例仍然很高。 不过超市工作人员大部分没有防护,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 中外有别 据我观察,分享到微信朋友圈的博客链接,海外用户基本上是直接访问原网页。而国内用户是通过 weixin110.qq.com 转接过去的。如果微信决定封掉某个链接的话,国内的朋友就会点不开;如果没封,就会有一点延迟,然后跳转原网页。这个区分似乎是 IP 来区分的,不是按微信的注册地或者注册手机号来区分。 如果在朋友圈中发表包含领导人名讳的图片,该图片会立刻 OCR 后屏蔽掉,只有自己可见,朋友不可见。有趣的是,过两天之后,不知道是不是经过了人工审查,这张图片可能会被重新放出来——只是,这时候只有使用国外手机号注册的微信号可以查看,国内手机号注册的微信,无论当前在哪里,一律看不到。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 我鼓动大家多多考虑 plan B,免得文章被微信删了之后不爽的那篇文章 为自己,为别人,准备一条路 也顺手发在微信公众号上一份。在发出去一个多月后,微信以违反《网络安全法》为名删除了这篇文章。呐,这真是自我实现的预言啊。据说是被人工删除的,所以无法申诉。 可以和 微软笑话一则 对照。微软在一台已经安装了 Win10 的电脑上说「这台电脑无法运行 Win10」,微信删除了一篇内容是「少用微信公号,它会乱删你文章」的文章。一个审查员决定删掉一篇暗示「谁删本文谁就是狗」的文章。求仁得仁啊! 博文扩散渠道测试 这年头没什么人用 RSS,基本上不必指望有人订阅自己的博客。 博客方便写长一点的东西——直接在朋友圈发长文就不太方便。测试了一下,那篇关于 Trump 的梦大概我微信好友的 1/10 确实点开了。或可作为「朋友圈查看人数与点赞比」的一个数据点。毕竟微信从来不告诉你有多少人看了你朋友圈——除非你用的是微信公号。 总体来说,微信朋友圈转载自己博文的话,点开率看起来比豆瓣要高一点。毕竟豆瓣上大家的时间线里挤满了影评书评,除非好友都旨趣相设,点击率一般是不高的。 知乎上的回答如果要附自己博客的链接的话,愿意点进来看的人非常少,效率颇低。 搬运旧文 考据文一篇 爱因斯坦与《自然辩证法》 关于「自然辩证法」,读者可以搜索一篇有趣的小文「辩证法与放屁」,初中时只晓得《矛盾论》非要说正电荷负电荷是矛盾肯定是不对的我对此文万分佩服。 几篇生活、学习经验短文 锻炼后肌肉酸痛的原因与规避方法 UPS 电源选购 …

用 VIM 和 markdown 格式写学术论文

概要 相对于其它选择来说,markdown 格式方便人更专注于文章内容的写作。然而它用于写短文绰绰有余,论文排版则需要许多额外的功能。本文介绍了我使用 markdown 写论文的折腾过程,基本上扫清了论文写作中的常见需求:一键搜索并插入引用文献、文档内交叉引用、公式图表编号、LaTeX 输出与模板套用、Word 文档输出、一键后台编译多份文档、同义词查询、拼写语法检查等。 本文虽然主体已经完工,但可能不定期修改,以方便读者理解。如果觉得本文有用,欢迎收藏,并在写论文时回来看看有没有更新。 Update on Apr 29 2020: 增加了对 VIM 之外其它编辑器的一些推荐。 如有难以理解的部分,欢迎留言或者对此文件发 Pull Request。 下面是几个使用示例截屏: 一键搜索引用文献 拼写自动更正 同义词检索替换 编译预览结果 引言 去年这个时候我颇花了一点时间打造了一套 VIM 上使用 markdown 写论文的系统。现在我准备投靠 Emacs 和 org-mode,这套系统以后怕是不会再用了。在这里记下来我的配置,或许对于一些人会有用——毕竟 VIM 用户还是比 Emacs 用户多多了。而且这些的许多配置使用其它文本编辑器的人也可以借用。 为什么使用 markdown 写论文? 使用 markdown 的优点 markdown 是一种只保存必要文档结构,不保存格式和样式信息的文档格式,我们可以用同样一份 md 文档很方便地生成不同格式的最终文档。它语法简明,易读易写,作为纯文本文件,方便使用 git 进行版本控制。相较之下,其它的几种流行格式各有各的缺点 HTML 虽然可以将样式定义都放在 CSS 里,但是 HTML 本身手写起来麻烦且不易读。 …

要不要买新 iPhone SE

问题分析 手持初代 iPhone SE,迄今已经快四年。它是过去几年中买的最值的电子产品之一。年年都传说苹果要发下一代 SE,传了四年,新 SE 终于发布。但是看着手里还没坏的旧手机,反而更加纠结了。 分析了一下这个问题,要不要换主要取决于两个问题: 当前的手机及其配套工具链还能撑多久? 新的手机或替代工具链什么时候能出来? 进一步回答这两个问题,需要列举一下当前手机可能的升级替代方案。然后可以细化可能的方案 将来换一个新手机 保留当前手机或者一个较便宜的手机随身,将其它需求分散在 iPad、PC 等其它设备上 我的需求 细化升级替代方案还需要考虑我对手机的需求。 目前我手机的主要用途有: 打电话收短信 微信、知乎之类的毒瘤 app。回国的话还需要淘宝、支付宝、京东 外出时需要地图 播客、音乐播放等 日历、待办事项、邮件等经典 PIM 应用 随手拍照存档、生活记录 随手查询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浏览网页、查找百科词典 显然上述使用是相当轻度的,手机并不居于我数字生活的中心位置。结合上述用途,我对手机的需求,依重要性排序如下: 为了制住毒瘤 app,稳定不折腾,也为了一些手头只兼容 iOS 的设备,我只买 iPhone 因为仅是轻度使用,价格越便宜越好 因为手机存储有大量敏感个人信息且一直联网,系统必须保持最新 CPU 性能只需要能够流畅打开毒瘤 app 即可。实际上,只需要能快速打开微信。所以要求并不高 不打游戏不看视频,喜欢单手握持打字,屏幕越小越好 虽然我有相机,但是如果手机照相功能比较强大的话,还是很方便的。这并不是一个必需项 容量上,在不过分提高价格的前提下,越大越好,省得浪费时间删东西 有防水会比较方便。没有也可以接受 可选方案 由上,限定 iOS 的话,可选方案就只有 iPhone 和 iPad 的组合了。在当前,两代 SE 之外的 iPhone …

梦中梦一则

今天早上做了一个梦中梦。梦见 Trump 总统躺在担架上,据说是死于新冠病毒。他脸色一如既往地红润,一头金毛还如平常一样地不羁,只是难得地闭上了他的嘴,显露出半是不屑半是安详的神色。遗体身着黑色西装,脚上却没有鞋子。我被人叫来把他抬走,却没有人给我口罩,我并不抱怨,内心感到非常平静。 一睁眼发现我在一张床上,宿舍区的美国大妞们完全没有保持 social distance 而在大喊大叫跑来跑去。一个两年没见的老朋友远远喊我赶紧下床出去吃饭,我在床上懒洋洋地应着:“刚刚我梦见特朗普死了!这么好的梦,谁愿意醒啊!” 似乎意识到特朗普之死不过是一个梦,这个梦也就不美,于是我真正地醒来,回到了自己的床上。

使用 VLC 举办在线观影活动

上一篇 讲了使用 SyncPlay 和朋友一起看电影的办法。这篇讲一讲使用 VLC 串流播放电影的办法。 大体来说,这种办法类似于以前一度流行的网络电台。一个主持人负责开设视频流服务器,其它人连上去即可收看。主持人这边的配置略需要折腾,但参与者那边是比较轻松的,只要往播放器里填一个地址就行。用这种方法和朋友分享电影也有一些缺点。除去主持人这边设置有些门槛(本文就意在消除这种门槛)外,对网络条件要求颇高,要是有几十个朋友一起看的话,恐怕谁家的网络都支撑不住,只适合三五好友一起观影。虽然说播放进度是同步的,但是主持人按播放和暂停之后,都要等小一会儿所有人的屏幕才会有反应,这种延迟也是其它方法没有的。 VLC 是一款很流行的开源媒体播放器。本来叫作 VideoLAN Client,从名字可以看出 VideoLAN 这个计划本来是为了提供一套在网上串流分享视频的工具,播放器只是它的 client 端。后来它的 client 端使用的人越来越多,其 server 端的功能也被整合到播放器里,播放器遂改名为 VLC Player。 整合之后,VLC 的在线串流功能和转码功能是做在一起的。在线串流不过是转码的一个特殊应用——区别仅仅是输出。转码的输出是文件,而串流的输出是一个网络视频流。这项功能的使用并不复杂,界面也还算简单,唯一不好的地方是,虽说顺的时候很顺,一路鼠标点点点就可以过去,可是有时候也会掉坑,想从坑里爬出来的话就需要点技术知识,自带的帮助实在不算友好。 所以写这篇短文介绍一下基本操作和常见的坑。 基本操作 基本操作网上图文教程很多,就不写太细了。 启动 VLC 之后,Media 菜单选择 Stream,弹出 Open Media 对话框,按 Add 按钮添加需要播放的视频文件。如果电影文件不止一个,可以依次添加。然后按 Stream 按钮开始串流设置向导。 点 Next,出现协议选择对话框。一般选择 HTTP 协议,然后点击 add 按钮。端口和路径可以使用默认值,也可以自行修改。 下一步是转码设置。可以选择转码或者不转码。这是最容易掉坑的地方,下文详细讨论。一般来说,如果收看的人网络条件都不错,不想占用 CPU 的话就不要转码。 最后确认所有参数并点击 stream 按钮,VLC 会开始播放视频,但是窗口是黑色的。此时可以在另一个 VLC 或者其它播放器中打开 http://IP地址:端口号 来访问以验证服务是否启动成功。将此地址分享给朋友之后,朋友就可以在视频播放器上使用此地址观看视频 …

使用 SyncPlay 和异地朋友一起看电影

近日疫情致令本州下了居家令。不过在居家令之前,本也不敢出门了。线下社交完全停滞,就和朋友们约着在线上一起做些事情。比如线上的 movie night。今晚成功举行了第一次,大家聊得很开心。这里是一份实操指南。和我以前写的指南风格不同,为了将来邀请不那么懂技术的朋友一起看电影,会写得很详细。 在开始正文之前,先列举一下各种在线一起看电影的方法。大致来说,需要两种工具。一种用来同步所有人的播放进度条,方便有人去喝水上厕所时大家聊天等待。另一种用于语音聊天。后者没什么可说的,前者才是难点,可惜并没有什么可以通吃所有视频的方案。 对于 Netflix、Youtube、Amazon Prime 乃至优酷、爱奇艺、B 站等国内视频网站,有许多浏览器插件可以用于同步播放进度。 目前 Amazon Prime、Hulu 已经官方提供了 Watch Party 功能(于 2021 年 3 月更新此条) 对于本地文件,有两种方案 一种是我们今天晚上所采用的,每个人在各自电脑上播放视频,使用软件同步播放进度。这是今天的主题 一种是由一个人设置 video streaming server,其它人连上去观看。以前常用 Winamp、foobar2000 来开设或收听 ShoutCast 网络电台的人对此一定不会陌生。就是在网络电台中播放视频罢了。如何使用 VLC 来开设「网络电视台」我会另文详述。Plex 和 Kodi 也可以用来这么干,但是这些 Media Center PC 的解决方案未免太重型了。 还有的观影 app 或者服务本身支持多人一起在线观看电影。有些已经死了,现在有一个叫 微光 的 app 还活着。倒是「虚拟电影院」类的 VR 软件颇为不少,有 VR 头显的人可以试试。 有一篇不错的 英文文章 总结了各种工具。其中对于中文互联网常见工具欠奉。比如说,有一个叫 Coplay 的 …

宅在家里干点啥

国内的疫情局势已经稳定,现在旅居海外的中国人开始和欧美各国人民一起享受禁足宅家的“乐趣”。在家里呆着干点啥呢?询问了一下已经在家里蹲了俩月的国内朋友,发现大家干的有意思的事情还是不少的。 遥想上次因为 SARS 而放假还是初中的时候,那时候颇是过了段快乐的日子。成天自以为是地鼓捣点实验,翻书以为自己做出了什么惊人发现,天气晴好的时候搬着望远镜看星星看月亮,遥望着喜欢的女孩的背影发呆,把老师布置的假期作业用放大镜烧出“垃圾”两个字交了上去却被课代表庇护而没有报告老师。不知道这段时间的禁足会做点什么事情呢? 这篇更多地是一篇写给自己看的东西,算是立些 flags 罢。大概最后不免沮丧地发现大部分预订的目标还是一如既往地没有完成。不过读者倘使有什么好的建议的话,欢迎告诉我。 第一个小目标还是定个容易实现一点的吧:每天不要刷疫情新闻了。现在局势已经日趋明朗:各国都在根据国情努力找到让本国卫生系统不崩溃的办法。如果不打算做点什么的话,安心宅家里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如果实在是精力过剩手头没事干,就去找找什么纾解疫情的活动还缺志愿者。 第二个小目标是放下手机。反正不出门,什么都可以在电脑上完成,正好戒一戒手机依赖症。当然电脑也最好少开几个窗口,专心做点事情。 第三个目标是读一些平时没有时间或者心情读的书。有些平时静不下心看的电影或者戏剧也适合这时候去看看。少看不看知乎和各种已经一泡污的中文 SNS。这两天在看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和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尼伯龙根的指环”。两家剧院都因应疫情而免费放出历史录像,观后颇有余音绕梁之感,只恨年年惊蛰春分前后总是睡不足,难得有十足精力去尽情领会其中妙味。 第四个目标是每天写点东西。或许是些论文报告之类的“有用”玩意,或者是和友人的邮件闲扯之类的无用文字,思有所得便尽量记下些东西来。年岁日长,记忆日差,大概不能像以前一样把一些主意只是存在脑中在数年中慢慢推演了。 第五个目标是给久未联系的朋友们打个电话聊聊天。与其在手机上和不相干的人就不相干的事情瞎扯斗气,不如和关心的人谈谈人生感悟。 第六个目标是把一些搁置已久的个人小项目完成几个。 最后立一个明知不太可能完成的目标罢:早睡早起。眼见得今天又不能早睡了,哈哈。也不知道这七个目标最后能完成多少。

Mar 9 2020 digest

设立这个系列是因为我有两个讨厌的毛病,一个是经常修改文章,另一个是经常在东西写好很久之后再上传到博客,并把时间倒标为写好时的时间。这使得 RSS 订阅者难以获得最新信息。因而准备不定期地列举一下博客近期的修改,供读者取阅 另一个目的是分享一下近期遇到或者学到的有趣东西,也许它们过于简短,不足成篇,索性在这里全倒出来好了。 近期更新 告别删文:在哪里写博客? 在发布之后又做了一些更新。 Update on March 8th 2020: 增加了 netlify, GAE 和“长期可持续性”评价 Update on March 7th 2020: 增加了 docker 部署 Update on March 5th 2020: 接受了 atreides 的修改意见,增加了不同评价标准的横向比较评价,增加大量脚注和 Tips,重写了自建站点和静态博客两章 这篇文章一万七千字啦,我觉得对于新手来说应该算是很全面的一篇指南了。希望能帮到有需要的人。文章地址不会变,可以放心收藏网址。 预防封号:备用联系方式的选择 更新了注册马甲相关事项 搬运了一篇在知乎上的旧文,并做了一些补充 GPG SKS 同步网络被投毒事件及其影响 从原博客或者我的草稿箱里搬运了如下博文 关于文本编辑器的一点想法 杂感一则:中文互联网知识获取越来越难 Netflix与中美在线视频市场 近来观影有感 驳施一公“大学不该谈就业” 为什么要支持电子书破解DRM 如何由一滴水推断出尼亚加拉大瀑布的存在 浅论电池选购 还有五六篇搬运的内容不大有趣,大多是具体技术问题的技巧说明一类,就不劳烦读者去看了。 近期的有趣东西 如我在告别删文:在哪里写博客? 中提到的,GitHub Actions 实在是个有趣的东西。给免费用户的额度也实在可称慷慨。简单地说,GitHu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