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用过的照相设备

Last updated on Apr 30 2020 本文原来是购买 GX85 之后的 感想 的一部分。现单独拆成一篇并修订,以便每年不断更新我和照相这件事的故事。 「拍娃」和「谈恋爱」这两件事,过去是,现在是,大概将来仍然会是人们购买相机的重要动力——如果将来还有相机这种东西的话。那时还说得过去的中国城市家庭,几乎都会有一本影集。我家也不例外:父母的约会、我小时候的蠢样,都在其中。除去某些重大场合是借单位相机或者请照相馆拍的以外,那相册中的照片基本都是一部日本产的胶卷「傻瓜相机」拍出来的。父亲对于那部相机甚为宝惜,直到这台相机封存之日,仍然连纸盒包装在内的一切都崭崭新。现在看来,那种傻瓜相机,几乎没有任何可调节选项,曝光控制中唯一自动化的部分只有测光,只是靠大景深来实现随手可拍,当然是比不上现在的任何一种照相设备了。然而那时廉价的「傻瓜相机」承载了中国无数家庭的记忆。一卷 36 张的胶卷,在工资只有三百块的年代,也是很昂贵的耗材了。在使用那部傻瓜机的时候,父亲每次买胶卷都必买柯尼卡,按他的说法,虽然最贵,但是最好。当然这在摄影发烧友的眼中不算什么了,不过对于平素非常节俭的父亲来说,在那个物质还比较不充足的年代,是他为数不多的对于品质的追求。那台傻瓜相机因为是家里贵重的财产,默认我是不应该去碰它的。唯一一次因为好奇打开的结果,是使几乎一卷胶卷报废,其中包括父亲和单位朋友一次旅途的几乎所有照片。父亲为此很不开心,不知道该怎么和朋友们交待。 下图为那台相机所拍的郊游野餐 我父亲对摄影的兴趣从童年一直持续到他最后的日子。小时候玩暗室技术,后来则是 PS 高手。一向将老一辈人勤俭持家风格发扬到极致的他,在买数码相机这件事上,反而出乎意料地完全没有反对母亲的提议。于是,2002 年,我家并不算晚地踏入了数字影像时代。这部数码相机被我父亲用了十年之久,算是他对勤俭风格的坚持。它虽只是一部两百万像素的尼康低端消费级相机 E3100,画质比不上现今的主流手机,相对于前一部相机的进步无疑是巨大的。有了真正可以对焦和变焦的镜头,还有即时预览图像的液晶显示屏,而不再需要冲洗完成之后才能知道拍照是否成功,更不用说插上 64MB 的 CF 卡之后可以存储胶卷时代不敢梦想的 200 张照片。得益于小底易于实现微距,第一次体验微距拍摄的时候全家人无比惊奇于那纤毫毕现的细节。极轻极小,虽然没有调节选项,但全自动设置往往已经够用。家里人无论去哪里几乎总会带上这部相机。在那个经济迅速腾飞,家庭收入开始增长的年代,它记录了家里无数的第一次:第一次自费出门旅游、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坐动车…… 下图是这部相机所拍的三亚旅游照片 不久,父亲又买了打印机和扫描仪。家里全部的老照片也被扫描进电脑。胶卷时代自此结束。那台父亲无比爱护的傻瓜相机留给我之后,我也没有用过一次。反正要拍照的时候,只要认真保证不会弄坏相机,总是可以把家里的数码相机借出来的。 下图是高中时运动会时用它拍的照片。正在跳高的是我的好朋友。 07 年去北京上学,从此一年到头没几天在家。我的第一部手机是摩托的 E2,带有一个与傻瓜相机原理约略相同的 130 万像素摄像头。超焦距成像,CCD 自动测光,电子快门,可调节的选项为零。进入相机程序也颇麻烦。不过那时我已经很感幸福,毕竟它的画质已经好于我家那个古老的胶卷傻瓜相机,兼有数码成像的方便。拥有父辈和我同样年龄时不敢想的设备,对于捕捉大学期间的各种新鲜事情来说,那是非常足够了。虽然没有任何选项,但摩托的直出调教非常讨喜,颜色饱满鲜艳,也不容易过曝。刚进大学什么都新鲜,无论是校园各处的风景,还是海报、课程表,一概都拍了下来。出去游玩的时候它的重要性更不必说。(我现在舍友的大头照,还是那年秋天野外观测时拍下来的。谁能想到这就是十年的友情呢?) 后来我最喜欢的手机三星 I780 的后置摄像头反而倒退一步,无论低光照场景还是颜色调教都比不上摩托罗拉,前置摄像头也只是聊胜于无。想十全十美是很难的。而那时摄像头最好的手机大概是诺基亚的 N97,外型够帅,镜头很大,滑盖露出摄像头,死党手里就有一个。然而即使 S60 系统并不会像早期 Android 一样卡顿,这个机器的快门延迟也达一秒以上。总体来说,虽然我 2011 年本科毕业时消费级卡片机的市场已经被手机打击得相当厉害,以那时手机蹩脚的拍照性能,那时候如果谁说手机拍照会满足绝大部分的拍摄需要,大概任何一个摸过中端相机的人都不会相信。 索性在这里把所有手机的故事都讲了吧。研一时的 HTC ChaCha 是第一台有自动对焦可以扫二维码的手机可惜没两天就丢了。之后的里程碑 2 又回到了熟悉的摩托罗拉,还是一样舒服的颜色曲线调教而摄像头更加强大,甚至还有实体两段快门按键。不过快门延迟的问题直到我后面的两部手机还是没有解决,Lumia 638/640 都是几百块的廉价机型不能要求太多。16 年换 iPhone …

要不要买新 iPhone SE

问题分析 手持初代 iPhone SE,迄今已经快四年。它是过去几年中买的最值的电子产品之一。年年都传说苹果要发下一代 SE,传了四年,新 SE 终于发布。但是看着手里还没坏的旧手机,反而更加纠结了。 分析了一下这个问题,要不要换主要取决于两个问题: 当前的手机及其配套工具链还能撑多久? 新的手机或替代工具链什么时候能出来? 进一步回答这两个问题,需要列举一下当前手机可能的升级替代方案。然后可以细化可能的方案 将来换一个新手机 保留当前手机或者一个较便宜的手机随身,将其它需求分散在 iPad、PC 等其它设备上 我的需求 细化升级替代方案还需要考虑我对手机的需求。 目前我手机的主要用途有: 打电话收短信 微信、知乎之类的毒瘤 app。回国的话还需要淘宝、支付宝、京东 外出时需要地图 播客、音乐播放等 日历、待办事项、邮件等经典 PIM 应用 随手拍照存档、生活记录 随手查询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浏览网页、查找百科词典 显然上述使用是相当轻度的,手机并不居于我数字生活的中心位置。结合上述用途,我对手机的需求,依重要性排序如下: 为了制住毒瘤 app,稳定不折腾,也为了一些手头只兼容 iOS 的设备,我只买 iPhone 因为仅是轻度使用,价格越便宜越好 因为手机存储有大量敏感个人信息且一直联网,系统必须保持最新 CPU 性能只需要能够流畅打开毒瘤 app 即可。实际上,只需要能快速打开微信。所以要求并不高 不打游戏不看视频,喜欢单手握持打字,屏幕越小越好 虽然我有相机,但是如果手机照相功能比较强大的话,还是很方便的。这并不是一个必需项 容量上,在不过分提高价格的前提下,越大越好,省得浪费时间删东西 有防水会比较方便。没有也可以接受 可选方案 由上,限定 iOS 的话,可选方案就只有 iPhone 和 iPad 的组合了。在当前,两代 SE 之外的 iPhone …

使用 VLC 举办在线观影活动

上一篇 讲了使用 SyncPlay 和朋友一起看电影的办法。这篇讲一讲使用 VLC 串流播放电影的办法。 大体来说,这种办法类似于以前一度流行的网络电台。一个主持人负责开设视频流服务器,其它人连上去即可收看。主持人这边的配置略需要折腾,但参与者那边是比较轻松的,只要往播放器里填一个地址就行。用这种方法和朋友分享电影也有一些缺点。除去主持人这边设置有些门槛(本文就意在消除这种门槛)外,对网络条件要求颇高,要是有几十个朋友一起看的话,恐怕谁家的网络都支撑不住,只适合三五好友一起观影。虽然说播放进度是同步的,但是主持人按播放和暂停之后,都要等小一会儿所有人的屏幕才会有反应,这种延迟也是其它方法没有的。 VLC 是一款很流行的开源媒体播放器。本来叫作 VideoLAN Client,从名字可以看出 VideoLAN 这个计划本来是为了提供一套在网上串流分享视频的工具,播放器只是它的 client 端。后来它的 client 端使用的人越来越多,其 server 端的功能也被整合到播放器里,播放器遂改名为 VLC Player。 整合之后,VLC 的在线串流功能和转码功能是做在一起的。在线串流不过是转码的一个特殊应用——区别仅仅是输出。转码的输出是文件,而串流的输出是一个网络视频流。这项功能的使用并不复杂,界面也还算简单,唯一不好的地方是,虽说顺的时候很顺,一路鼠标点点点就可以过去,可是有时候也会掉坑,想从坑里爬出来的话就需要点技术知识,自带的帮助实在不算友好。 所以写这篇短文介绍一下基本操作和常见的坑。 基本操作 基本操作网上图文教程很多,就不写太细了。 启动 VLC 之后,Media 菜单选择 Stream,弹出 Open Media 对话框,按 Add 按钮添加需要播放的视频文件。如果电影文件不止一个,可以依次添加。然后按 Stream 按钮开始串流设置向导。 点 Next,出现协议选择对话框。一般选择 HTTP 协议,然后点击 add 按钮。端口和路径可以使用默认值,也可以自行修改。 下一步是转码设置。可以选择转码或者不转码。这是最容易掉坑的地方,下文详细讨论。一般来说,如果收看的人网络条件都不错,不想占用 CPU 的话就不要转码。 最后确认所有参数并点击 stream 按钮,VLC 会开始播放视频,但是窗口是黑色的。此时可以在另一个 VLC 或者其它播放器中打开 http://IP地址:端口号 来访问以验证服务是否启动成功。将此地址分享给朋友之后,朋友就可以在视频播放器上使用此地址观看视频 …

使用 SyncPlay 和异地朋友一起看电影

近日疫情致令本州下了居家令。不过在居家令之前,本也不敢出门了。线下社交完全停滞,就和朋友们约着在线上一起做些事情。比如线上的 movie night。今晚成功举行了第一次,大家聊得很开心。这里是一份实操指南。和我以前写的指南风格不同,为了将来邀请不那么懂技术的朋友一起看电影,会写得很详细。 在开始正文之前,先列举一下各种在线一起看电影的方法。大致来说,需要两种工具。一种用来同步所有人的播放进度条,方便有人去喝水上厕所时大家聊天等待。另一种用于语音聊天。后者没什么可说的,前者才是难点,可惜并没有什么可以通吃所有视频的方案。 对于 Netflix、Youtube、Amazon Prime 乃至优酷、爱奇艺、B 站等国内视频网站,有许多浏览器插件可以用于同步播放进度。 目前 Amazon Prime、Hulu 已经官方提供了 Watch Party 功能(于 2021 年 3 月更新此条) 对于本地文件,有两种方案 一种是我们今天晚上所采用的,每个人在各自电脑上播放视频,使用软件同步播放进度。这是今天的主题 一种是由一个人设置 video streaming server,其它人连上去观看。以前常用 Winamp、foobar2000 来开设或收听 ShoutCast 网络电台的人对此一定不会陌生。就是在网络电台中播放视频罢了。如何使用 VLC 来开设「网络电视台」我会另文详述。Plex 和 Kodi 也可以用来这么干,但是这些 Media Center PC 的解决方案未免太重型了。 还有的观影 app 或者服务本身支持多人一起在线观看电影。有些已经死了,现在有一个叫 微光 的 app 还活着。倒是「虚拟电影院」类的 VR 软件颇为不少,有 VR 头显的人可以试试。 有一篇不错的 英文文章 总结了各种工具。其中对于中文互联网常见工具欠奉。比如说,有一个叫 Coplay 的 …

告别删文:在哪里写博客?

本文意在比较几种值得推荐的热门博客方案。包括自建 WordPress 博客站、GitHub 静态博客、Blogger 和 WordPress.com 等。主要面对还在几种技术方案之间进行犹豫的人,已经搭好博客的人也可以在考虑备份博客站时用以参考。因为每种方案在网上都有很多详尽的教程,本文不对具体搭建过程做详细的逐步解说。但对于通常教程中未提及的部分,以 Tips 的方式补充说明。只看结论的话拖到最末即可。 为照顾没有技术基础的读者,本文使用脚注对一些词语做了注解,可点击相应链接跳转脚注和跳回原文。如果您觉得本文尚有未尽或难懂之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在 GitHub 上提 Issue,或者对这个文件发 PR。 感谢 atreides 对本文的批评和贡献。 CHANGELOG: Update on April 8th 2020: 增加了「广告收入」评价,补充了托管型 VPS Update on March 8th 2020: 增加了 netlify, GAE 和「长期可持续性」评价 Update on March 7th 2020: 增加了 docker 部署 Update on March 5th 2020: 接受了 atreides 的修改意见,增加了不同评价标准的横向比较评价,增加大量脚注和 Tips,重写了自建站点和静态博客两章 自主博客 在这系列文章的开篇中,我提到,要想保证自己对于自己产出的文字有绝对的控制权,一个自主博客1站点是最可靠的文字存档所在地。先定义一下这里我们所说的自主博客: 自主博客 所谓自主博客,是指博客的作者对于一切内容和内容的呈现形式和传播方式拥有最终决定权的博客。 …

预防封号:备用联系方式的选择

Update on Aug 06 2020: 写此文时正值大批朋友微信号被封而失联,谈的还主要是删号的应对。那时也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们会讨论「微信还能不能用下去」的问题。想看微信等价物推荐的朋友,可跳过「注册马甲」一节,甚至直接跳到「聊天软件」一节也无不可。 Updated on Aug 01 2020: 添加了 keybase 被 Zoom 收购的新闻,未撤回对 keybase 的推荐。 继续昨天的话题,今天开始掰开细讲讲昨天说的各方面。先讲最重要的好了:如何应对杀档? 及时备份资料 这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大部分人并不懂技术。虽然现在 GitHub 上几乎什么网站的备份代码都可以找得到,可是对于没有技术的同学还是未免太难。所以,平时没事结交两个技术宅朋友吧! 但选择一些备用的联系方式,则并不需要懂什么技术。在登不上原帐号的时候,使用备份联系方式和朋友保持联络,也是相当靠谱的。他们有种就把全站用户都杀掉嘛!我们换个地方,接着聊! 备用联系方式的选择 注册马甲 如果能够预知自己发的某些内容会有风险的话,提前养一个小号是一个好主意。可以让自己的马甲专门用于发危险内容,这样主号被封的概率就要小得多,也就不用头大资料备份的事情。大不了马甲被封掉之后再注册一个就是。 注册马甲的注意事项: 不要使用和主号同样的手机号、邮箱进行注册。否则会一封全封。 如果有条件使用境外手机号注册,优先使用境外手机号注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来看,境外手机号注册的微信号被封之后大概率仍然可以正常使用,只是发出的东西大陆手机号注册的朋友看不见。而大陆手机号注册的帐号被封之后是完全无法使用的。当然,境外手机号注册的帐号影响力大到一定程度也会被彻底杀档,只是绝大部分人够不到那条线。不是所有平台都像微信一样中外有别,但一般来说用境外手机号除了功能受点限制,总体是利大于弊的。 有很多买到外国手机号的方法,其中不乏免费服务。如果信不过那些小公司的话,可以购买一个 Skype 外国号码,就是略伤荷包。直接在淘宝买一个支持漫游到中国的外国 SIM 卡也是可以的。这些破财的办法供不会科学上网的朋友使用。 比较经典的一个套路是先去小网站注册一个免费的美国号码,再用它注册 Google Voice,最后用 Google Voice 号码注册微信。平时注意时不时登录一下自己的 Google Voice 帐户,免得号码被 Google 收回,被收回的话自己的微信号也就不安全了。 境外手机号注册的微信使用微信支付不方便。在网上可以搜到破除限制的方法,但是绑定银行卡之后也就把自己的主号小号连了在一起一损俱损,还是放弃吧。 完全没有任何使用记录的小号被封杀的可能性要高于长期使用的微信号。所以,有事没事养一养号,发发消息,点点赞,关注个公众号什么的。 注册完之后及时添加自己朋友。最好是在聊天中亲自发送名片,以防别人冒充自己。也可以在朋友圈中发送小号的二维码。这样做会损失一点匿名性,需要匿名的朋友就不要用了。 当然,这并不是根本性的解决办法,只是对封号后的损失做了一个隔离。我更推荐更彻底的方案:一劳永逸地结束这种躲迷藏,请往下看。 境外社交网站 之所以把这个放在前面来说,是因为想把自己朋友圈整个搬过去以继续原来的讨论的话,这是比较容易的。恐怕很多未雨绸缪的朋友已经注册了那些著名的「不存在」的网站,比如说 Facebook 什么的。 个人来说我对 …

为自己,为别人,准备一条路

本文会不定期更新,以反映当前推荐。最近更新:2020 年 3 月 7 日 我很想给这篇文章起一个更符合它本意的标题,却因为担心被过滤而放弃。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也在绞尽脑汁绕开各种形形色色的不可说的词汇——这个列表现在是越来越长了。这种荒诞一个月来每个人都感同身受。任何一篇看上去有意思的文章,都要抓紧时间看,因为下次点开的时候很可能只能看见一个红底感叹号。 无庸讳言,这次国难的严重后果与信息的封锁不无关系。我们见证了传统媒体在这次事件中的集体失声——老实说,这并不令人奇怪,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本来就在缓慢走向死亡。自媒体业已成为大众获取最新信息的首要通道——而我们却见证了新的中国速度:文章被撤的速度。我想,这或许应该成为一个无关政见的共识:保证每一个真实的声音都可以被听到,对于避免这样的灾难至关重要。 互联网刚流行的时候,人们说: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现在我们可以说:你永远不知道那头看你的文章不爽要拿掉的是不是一条狗。如今形势有如「南蛮入侵」,反贼要挨一刀,忠臣也要挨一刀,会不会掉血,全凭运气。无论是否拥护建制,都应该承认,为了自己,也为了所有人,我们需要一条通畅交换信息的道路。 然而,尽管「南蛮入侵」已经无法让任何人视而不见,我见到的绝大多数人却仍然只依靠两微一条获取信息。甚至于极其重要的信息,如警讯或者呼救,也都以两微截图的方式进行流传。在中国,移动互联网极其彻底地改变了所有人的信息获取方式。而以两微一条为代表的中心化互联网服务,正是信息封锁的重灾区。讽刺的是,正是在这样的平台上,以截图形式流传的信息反而成为了谣言的温床。 很多人又一次喊出「逃离 XX」的口号,而私以为大部分人并不能做到。社交网络服务天然具有集聚性,我们总是使用我们的朋友所使用的服务。切换到新的平台不仅需要克服自身的懒惰,还需要说服自己的朋友,这太难了。 然而,我们总还是可以做点什么。从今天开始,为自己准备一些 Plan B,让自己再次被迫噤声的时候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让敲钟人敲响的钟声可以被更多人听到,这些并不那么困难。虽然还是需要少许时间来注册一些服务——自由永远是有代价的。 谨在此呼吁每一个为今天的局面感到愤怒的人花一点时间做做下面的事情。当自己辛辛苦苦写了几小时的文章被删掉的时候,当自己看到很好的文章却转眼消失的时候,当自己遍寻真相而不得的时候,花一点时间去行动。每个人都这样做的话,情况就会不一样。 不必一次做到最好,挑选每一项中自己自己最容易做到的立刻去做,并不花费多少时间。世界就是在一点一分的努力中变好的。 一、保证自己有至少一个科学上网的梯子,这是下面几乎所有措施的前提 二、保证有至少一个备用联系方式,以防自己被删号后联系不到朋友: Facebook、Twitter、Whatsapp、Telegram、Signal、Keybase、IRC 甚至电子邮件都可以 电子邮件推荐使用大陆以外的服务商。有精力的话可以熟悉一下 PGP 或者 S/MIME 邮件加密。 就人气来说前三个用的人更多一些,但大公司并不那么值得信任。 如果注重安全和保密,推荐 Signal 和 Keybase,尤其推荐后者。 Telegram 的功能较多,用户群体现在也不少,安全性凑合,是个比较中庸的选择。 三、保证有至少一个备用的公开信息发布渠道 独立博客、Matters、GitHub、Facebook、Twitter 都可以 我把独立博客1放在首位,因为自己控制一切才能保证不会被删除。这里我所说的独立,是指自己拥有域名,拥有完全的掌握权。为此可以选择自建服务器,也可以使用 GitHub 搭建博客。无论使用 WordPress 还是 GitHub,相应教程网上都有很多 如果觉得独立博客搭起来太麻烦,也可以使用博客托管商,但不要使用任何大陆博客托管商——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境外著名博客托管商基本都墙掉了,所以也不大推荐。目前 wordpress.com 的 IP 疑似已经解封但何时再次封禁尚不确定。 同样,不要使用任何国内域名注册商的域名注册服务 服务器在境外的小型博客托管商如 Bitcron 等因为流量较小大概一段时间内不会被墙,也可以考虑 GitHub 被墙的可能性暂时是比较小的,不架网站而只使用普通的 md …

我为什么还需要相机——写在买了 GX85 之后

引言 刚刚过去的感恩节购物季中收入囊中的东西不多,不知道是该说我越来越远离消费主义陷阱了呢,还是只是年龄大了之后渐渐没有了欲望?不过我还是买了一件我觉得很可能会后悔并吃灰的东西:一个新微单,松下 GX85。 明知这是一个很可能后悔的购物决定——我现在的那个微单已经吃灰很久,这两年拍的照片恐怕屈指可数。自从手机在博物馆里也可以拍下说得过去的藏品照片之后,更是连出去玩都经常忘记我还有一个相机。等待相机的过程中又一再质疑自己这个决定的意义何在:毕竟五百美元也是不小的一笔钱呢! 然而一个念头最终打败了我。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回忆过往二十几年来用过的不同设备、学习摄影知识的过程、拍下的照片,和那些照片背后的故事和凝固了的时光,我又感到了年轻时的亢奋。对比之下,自己现在整年蛩居一隅,不复追求探索大千世界时的那种新鲜感,令人百感交集。依我的一贯习性,大概新相机到了之后,我定然会仔细把玩探索它的每一种性能并迫不及待地带着它拍下各种照片。或许竟会有动力再次出门远游。即或是在小镇上待着,摄影最重要的,也从来不是器材,而是能发现美的眼睛。「为了不浪费相机而努力拍照」,这听起来虽然很可笑,但是在此过程中重新发现生活的美好,重拾进取的热情的话,所得到的东西是五百美元所买不来的。即使是这种不那么理性的,略有些可笑的想法,真能有益的话,又何必拒绝呢? 于是我写了一篇文章,回顾了一下我用过的各种拍照设备。本文原是那篇文章的后半截。 相机市场展望 所以,这次买 GX85,除去冲动消费,希望重拾摄影的乐趣和发现美的眼睛之外,还得到了些什么呢?500 刀的价格是入手 GF5 的两倍,而纸面性能参数的提升并不明显。但整个相机市场萧条已经有几年,自数码相机诞生以来,我们难得地见证了一个相机真的可以用五年十年不过时的时代。资本和技术正在远离市场日益萎缩的相机市场,流入手机市场。手机摄像头的进步一日千里,正如 01 到 10 年的数码相机。 手机能彻底取代数码相机吗?大概很难,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沉重的单反镜头系统所能提供的优势是越来越可忽略了。手机表面上的高感表现不日即可追平当年的旗舰全幅;智能优化算法更是处理能力孱弱,软件升级缓慢的相机系统所不能做到的。相机系统大约还有如下优势: 对于专业商业摄影来说,整个系统的价值远大于一个机身。闪光灯、后期系统和布景无论如何不能小型化。手机无意去做闪光灯同步的功能,也不需要去做。这块小市场仍然会是相机的领地。 同样,新闻、体育、电影、野外动物等专业领域也是手机所不能涉足的。 最后,相机毕竟是专用器材,可靠性高,遇到死机卡壳的情况少之又少。 头两点皆是需要烧钱烧器材的领域。就普通人拍照的三层需求来说: 记录生活,手机已经远超所需。远不是当年傻瓜相机所能比的 发现美并记录,手机一般也足敷使用,毕竟创意比器材更加重要 创造光影条件进创作,对于穷人来说,缺的并不是一个手机或者相机啊 这也无怪乎廉价微单也在撤退。因为人们真的连廉价微单也不愿意带出门了。相机市场日益龟缩到专业领域和摄影器材发烧友当中。 话是这样说,不过端起相机,就有一种仪式感。就像纸质书本笔记给人的感觉一样。这才是我再次买相机的主要原因罢——虽然明知手里的器材已经可以覆盖绝大多数需求,但是可能永远都不会想起去用。 当技术进步停滞之后,厂商就不得不通过阉割功能来划分产品线,而不是用新技术新产品和老技术老产品自然划分出不同定位。上至新锐索尼,下至老牌牙膏厂佳能,产品的划分都有一种故意宰人的感觉。索尼、尼康、松下、奥林巴斯这几家,更是从顶到底各种机型的传感器几乎一致,区别只是功能和操作。 市场既不变,相机厂商也很绝望。入门微单用户不大可能再次购买同样定位的机器,因为进步甚少。新增入门用户量又极少。他们只能寄希望于人们升级设备到更专业的型号,以及相机最后的堡垒:专业市场。无怪乎从索尼到松下,全都在发力全幅机型。在可见的未来,如果传感器技术没有大的突破,微单市场恐怕越来越平静。这台相机可能是我最后一台微单了。 镜头群是另一个故事。如果全幅无反真的成为下一个风潮,那么现在的微单镜头群恐怕要全体报销。不过从七十年代到现在,卡口更换导致镜头群灭门的事情并不鲜见。且让子弹飞一会儿,下个十年再看数码影像的发展潮流吧。从 1/2 英寸的消费相机时代,到主流已经是 1 英寸或更大传感器,相机市场用了十几年。也许还需要十来年,消费级产品才会普及全画幅? GX85 对我来说是个好选择吗? GX85 作为松下定位中端的机器,相对于低端的 GF 系列,最突出的变化是方便摄影爱好者快速调节参数快速出片的各类交互设计:单反上已经成熟的前后拨轮操作、电子取景器、热靴。 当然,随时代而进步的功能也加了不少。松下在这方面尚属厚道,不像索尼常常东一刀西一刀。略有进步的传感器、更快的对焦速度和连拍速度、机身五轴防抖、反应灵敏的可翻转电容触摸屏、虽说用途不一定大但也有很多玩法的 4K 视频、机内 HDR、全景拼图、延时摄影、WiFi 传图和手机遥控。最后一点尤其解决了很多痛点 在整体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GX85 确乎是现在性价比最好的机器。虽则前些年购买显然更为划算一些。 那么,其它选择呢? 和手机比起来性价比确乎不高,但是这是现在所有相机的问题。为什么还要买相机?还是为了勾起拍照的热情。 大底卡片机是现在另一个好选择。不过我深切怀疑在手机的进攻下它们还能坚持几年。当然在当下,如果打定主意不买镜头,大底卡片的的确确比微单更好。不过我又买了 25 1.7 镜头,初次试用相当惊喜,还是觉得我可以用得上可换镜头系统的便利。 那么其它选择就算讲完了:和手机的对比、和旧相机的对比、和大底卡片机的对比、和索尼旧款微单的对比。单反系统过于沉重,向来是不在考虑中的,索尼全幅又过于昂贵而边际效用甚低。这确实是一个符合我需求的好机器。

UPS 电源选购

UPS,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不间断电源。用于给没有电池的台式机、服务器等提供备用电力。当停电时可以提供几分钟的电供关机存盘。 现在 SSD 越来越常用,意外断电最坏情况下可能会全盘数据丢失。一个 UPS 还是有必要的。关于 UPS 的选购此方面网上中文材料甚少。 选购时需要考虑的主要指标有三个 输出,单位是伏安而不是瓦 之所以不用瓦是因为一般此数需要大于实际能负载的电器瓦数。涉及到逆变器的效率、虚功功率,功率因数等问题。厂商推荐将伏安除以1.6来估计最大负载。 大部分UPS在超负载的时候,即使没有当前没有停电也会报警,严重的甚至会拒绝供电。 电池容量 厂商基本都不标。只标多大功率的负载下有多长续航时间。 技术形式 离线式(Standby)在断电后会有5到20毫秒的切换时间。对于一般的电感变压器来说无所谓了,用电端是察觉不到的。此类 UPS 在停电后切换到电池供电是由机械开关完成的。便宜货都是这种,大厂不给这种类型的出高负载的型号 主动在线式(Line Interactive)稍好一点。有多种技术形式,优点是自带稳压,轻度电压不稳时可以修正电压而不需要损耗电池。Standby 则只要电压不稳就要用电池供电。 在线式(On Line)就要贵很多了,不论断不断电,输出都从逆变器走,自带稳压。有多种技术形式。但是一毫秒都不容许掉电的应用场合只能用这种。因为任何时候都从逆变器走,所以也费电。